猿仙通背拳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曾经是少林寺武僧一种秘不外传的内家拳种,与少林、形意、太极、八卦齐名华夏,在武林中享有盛誉。猿仙通背拳就发源于净影寺中。
传说北宋徽宗年间,净影寺盆地遍栽桃树,有一年夏天,桃子即将成熟时,看桃园的一个叫“哼”的僧人发现桃子每天都会被偷走一些,于是就躲在暗处观察,发现偷桃子的原来是一只小白猿。奇怪的是小白猿偷了桃子并不吃,而是匆匆地带走,于是哼和尚就跟在后边想看个究竟。只见小白猿小心翼翼地捧着桃子来到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原来洞里还有一只生病的老白猿,老白猿是小白猿的母亲,桃子是小白猿偷来孝敬母亲的。哼和尚见此大为感动,于是放任小白猿偷摘桃子。不久,老白猿由于桃子的滋养疾病痊愈,开始教习小白猿捕猎、逃生等生存本领。哼和尚就躲在暗处偷习,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武术的踢、打、摔、拿而创立了放长击远、柔体通灵的白猿通臂拳,其部分招式的名称,如“白猿偷桃”、“白猿守洞”等也都缘自此典故。后来,这套拳术在不断发展改进中又被更名为猿仙通背拳。
当然,这样的传说只是一个假托,也是为了增加这种拳法的神秘性,而其真正的创拳过程可能是这样:北宋徽宗年间,净影寺的和尚们闲时尝试着习练拳法,由于没有现成的拳谱,他们就仿照满山遍野的猿猴的样子,学其跃岩、攀枝、疏臂等动作演练技巧,渐纳天地之灵气,融汇了猿猴的灵巧身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
宋时净影寺和尚众多,香火旺盛,广结善缘,收容贫家子弟学文习武,猿仙通背拳逐步传向民间。南宋时期寺院禅师相互调换,该拳传入少林寺,后有“起于净影,精于少林”之说。明代民间武学流传广泛,有官宦子弟敢废、武备二人(此二人名字为假托的化名,是宋太祖的化身)学得此拳并传于张文奎、郭万青,拳谱云“夫官游之家、恣意扬名”治在太平,遍排十杰士周游传教。再后来,张文奎、郭万青又将此拳传于洛阳人董成,使董成为第三代拳师。董成字子生,号称公德先生,董先生悉心钻研师传拳法,进一步悟得该拳真谛,创决著谱,流传至今。
清乾隆年间,董成已是近百岁年迈之人。一日,在深山之中遭蛇咬伤,倒在路旁,生命垂危。此时恰好山西省泽洲许圪道村许秀文、许秀武兄弟二人路过此地,将董救回家中,用祖传中医救活了董的性命。许氏兄弟原本是山中淳朴的农民,家中祖传中医,闲暇时常到山中采药。他们营救董成完全是出于行善积德之举。董伤愈之后,感激许氏兄弟救命之恩,随将猿仙通背拳尽传于二兄弟。后二人携家小移至现河南省焦作市高爻河村。许秀文传子有清,有清传子万怀,万怀传子桂林、桂芝。桂林传子安吉,安吉传子乐敏,乐敏传其孙伟战。
猿仙通背拳第六代拳师许万怀的两个儿子许桂林、许桂芝兄弟得到父亲亲传,武功在当时已达到纯青入化之境,但他们不愿参加武考,也不愿做官。许万怀的外甥也是他的关门弟子郭再汾,由于家境富裕,对武考颇有兴趣。他先是参加了泽州的地方武考,很容易就中了武举。接着他又和父母舅舅商量,想到京城去参加武考。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舅舅许万怀还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子许桂林、许桂芝兄弟以及郭再汾的堂弟郭敬孝和他一道进京赴考。
京城本来就是高手云集的地方,何况是几年一度的武考,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最初的几天中,许桂林、许桂芝兄弟以及郭再汾的堂弟郭敬孝都先后被淘汰出局,只有郭再汾一路过关斩将,闯进了最终的“殿试”。
郭再汾以精湛的武功通过武考,取得了功名,被授予“武德骑尉”。之后,咸丰皇帝听到他的英名,亲赐御匾,上书“雄风柳絮”四字,并赐北京万寿山贤柏树一棵,象征此拳质地内刚而外柔,也象征郭再汾的猿仙通背拳万古长青。
如今,咸丰皇帝钦赐的贤柏树仍傲立在许氏房门外,郁郁葱葱,威风尚在,成为武术爱好者景仰和祭拜的好去处。前来观看贤柏与石楼的武术爱好者络绎不绝,兴致盎然,很多人流连忘返,沉浸在这一段传奇故事中。
(原载《瞭望》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