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言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渐向经济危机纵深发展的大语境下,“去库存化”一不小心成了非常热门的新词。
所谓去库存化,是指企业通过降低产品库存水平,譬如降低原材料、产成品库存,缓解流动资金紧张压力。但笔者以为,去库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不能过分夸大。毕竟,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这些本该引起企业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不能被“去库存化”这一表象合理地稀释于无形之中。
毋庸置疑,在经济上行周期里,企业因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预期、出口形势良好、企业赢利前景看好等各种原因,而增加大量产成品或原材料库存,这在相当大程度上给企业当下经营带来了很大困难,并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指标。
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目前两项资金占用偏高,已使企业流动资金趋向紧张。今年1~5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两项资金占用为188.7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产成品62.9亿元,同比增长16.9%;因产品销售不畅,应收账款达到125.8亿元,同比增长21.6%。因货款不能及时回拢,其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比重达到了27.9%。大量流动资金无法参与企业正常经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
众所周知,按照市场主体运行法则,企业的存货越多,生产经营困难也就越大,市场风险越大。而去库存化也就自然成了很多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理由很简单,尽可能的降低产品库存水平,可以减少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循环,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情况下,只有消化了这些库存,企业才能重新轻装前进,经济才能回到增长的轨道。
尽管金融危机爆发成为去库存化最充分的理由,但在金融危机中浮出水面的庞大库存,与其说是金融危机的必然产物,不如说是经济杠杆化和金融泡沫化的必然结果。当每一个市场主体面对“供不应求”的市场关系,其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必然会形成“供过于求”的市场矛盾。
对此,国内知名金融公司中金公司分析认为,企业针对降低原材料或是产成品库存的狭义去库存化容易实现,但消化过剩产能的广义去库存化过程不会很快结束。理由很简单,去库存化不但是企业的事情,更对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具有现实意义。严格地说,去库存化不仅是企业盈余管理、美化当前经营业绩的手段,更应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力。否则,一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去库存化不能完成,而是依靠简单加大投入挽救经济的增长,企业势必会再次面临市场的供需矛盾,再次经历去库存化的阵痛。
善弃者谋势,不善弃者谋子。其实,免于重蹈覆辙的方法也简单,就是要凭借不间断的自主技术创新,为企业积蓄了厚重的发展张力;通过积极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抵御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