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市委市政府向老干部
通报今年上半年工作
图片新闻
汛情就是命令 全力以赴应对
看沁阳如何破解六大难题
《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莅临本社
“伊赛牛肉”再次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
大力支持预备役部队建设
风展军旗美如画
全省加强住房公积金
廉政风险防控会议在焦召开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千头万绪、难点很多——
看沁阳如何破解六大难题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编者按 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规划如何搞?房子怎么建?钱从哪里来?就业怎么保障?方方面面的难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沁阳市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想方设法破解一道道难题,本报今日对其做法和经验予以深入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杨仕智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如何建设?资金如何筹措?产业支撑如何构筑?多元就业如何实现?农民利益如何保障……沁阳市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基点作用,按照“全域沁阳、深度融合、产业为基、就业优先、群众自愿、持续发展”的原则,创新“以地生财、资本活村、共建共享、农民进城”的做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破解了一道道难题。目前,该市已启动建设袁屯、和谐家园、田园新城等1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

  难题一:社区怎样建?

  解决路径: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标准为“353611”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沁阳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高点定位,规划先行,完成了《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勾画了“1+4+10”城镇发展格局,“1”即一个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4”即西向、西万、柏香、崇义4个中心镇,“10”即10个以上较大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

  该市把做大中心城市“龙头”作为新型城镇化统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近两年累计投资40亿元,建设“六路一中心”等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城建项目100多个,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吸引力、带动力大幅增强,城镇化率达51.9%,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该市通过“八路”建设,健全了城区供排水、供气、绿化、强弱电以及信息网络系统,完善了城市功能;通过强力推进普罗旺世、玫瑰城等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项目,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通过建设新一中配套工程、第三污水处理厂、新人民医院等民生工程,提升了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

  为提高城镇连接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力,该市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积极建设、规范管理的思路和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整洁的要求,运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全力打造特色中心镇。其中,西向镇围绕打造沁阳市副中心和沁北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区,进行规划建设;西万镇立足空间布局相近、主导产业相同的特点,统一布局规划,推进一体化发展;柏香镇、崇义镇重点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科学调整、摆布主导产业,逐步成为沁阳南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同时,该市按照“三集中、五率先”的原则,即向城市集中、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向有条件的中心镇集中;城中村、城郊村率先,镇中村、镇郊村率先,产业集聚区区中村和干线公路边的村率先,集体实力强、领导班子硬、群众有积极性的村率先,能集中连片改造的村率先,确立了袁屯、和谐家园、水北关等6个焦作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以及里村、邢庄、山王庄等沁阳市级新型农村社区样板。

  新型农村社区以什么标准建设?该市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总结出“353611”建设标准,即合并不少于3个村庄,社区人口不少于5000人,至少节约300亩土地,新建住宅楼6层以上,建设1个综合服务区,建立1个社区管理体系。按照这一标准建成的社区,要达到“六通六有两集中”标准,“六通”即通路、自来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宽带,“六有”即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室、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幼儿园,“两集中”即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污水集中处理。

  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该市建立了“四个一”制度,即一个社区一名县级领导挂牌分包,组建一个项目组全程跟进,一套工作台账一管到底,一套考核标准奖罚到位。

  难题二:用地去哪儿找?

  解决路径:“六个一点”

  沁阳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以牺牲耕地和粮食生产为代价,坚持做到节约土地复耕,增加耕地面积,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地从哪里来?该市采取“六个一点”的做法,来满足社区建设用地的需求。这就是存量土地盘一点、增减挂钩挤一点、“三荒”当中用一点、整治整合挖一点、争取调规添一点、集约建设省一点。该市启动建设的10多个新型社区,合并村庄都在3个以上,新建住宅楼都在6层以上,通过合并村庄建高楼,腾出更多的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

  节约出来的土地怎么用?该市按照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首先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优先满足本社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用地,其余土地按照40%用于工业、60%用于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有偿调剂到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以及城镇集中使用。 

  难题三:钱从哪里来?

  解决路径:多元化筹措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钱从哪里来?沁阳市采取向上争取、财政奖补、部门帮扶、市场运作、金融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群众自筹等办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该市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该市建立涉农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平台,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对能够整合的20多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以地生财”做活土地文章。该市利用“指标漂移”、“占补平衡”政策,将乡村集约腾出的土地指标,置换到城市周边,利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级差效益,将获得的土地纯收益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具有区位和交通优势、土地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地方,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土地指标换资金、收回旧宅基地变现、开发商留取一定商业门面房和出售一定商品房等措施,筹措新型农民社区建设资金。

  ——组建瑞源公司、丰庆村镇地产等投融资平台,对该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进行融资、投资,成为撬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点。瑞源公司承担了和谐家园、水岸花园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总投资7.4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整合周边11个村庄,可吸纳11342人入住,可节约土地3305.4亩。

  ——吸纳社会建设资金。该市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难题四:就业、收入怎么保?

  解决路径:产业支撑、多元就业、多渠道增收

  农民搬进新社区后,去哪里干活,到哪里挣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沁阳市实行产业支撑、多元就业、多渠道增收等方略,实现了住在新社区,就业家门口,长远生计有保障。

  为确保每个社区形成一个产业支撑体系,确保每户有一人就业,该市加快了新能源、光电信息、现代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复合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十大产业体系发展的脚步,强力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和千亿产业集聚区,大力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工作岗位,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袁屯中心社区、和谐家园、田园新城等新建社区,周边就有光电信息和动力电池等产业的支撑。该市王曲乡里村离市区不足1公里,周边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全国知名的造纸机械配件产业园,集聚着网笼等百余家中小企业。该市规划建设丰庆新城(里村)新型农村社区,整合里村、古章等6个村,可容纳1.5万人,农民在不久之后就会实现“居住新社区,就业家门口”。山王庄中心社区,规划投资5.3亿元,整合8个村、1.2万人。该社区背靠煤炭物流园,可吸纳大量本地劳动力。

  沁阳市还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租金+股金+工资”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变成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该市的做法是,保证群众有“三金一补”等收入:一是社区居民现有土地流转,并由合作社、农业公司和种粮大户经营,取得租金收入;二是社区居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和农业工人获得薪金收入;三是通过社区建设,整合腾出的土地以入股方式用于企业取得股金收入。同时,继续享受各项惠农补贴。袁屯中心社区是由袁屯、藕庵、小李庄3个自然村合并组成。该村在土地流转前,3个自然村相距较远,居住分散,宅基地管理混乱,户均住宅面积达600平方米,许多农民长年外出打工,形成“空心村”现象,严重浪费土地资源。袁屯村通过合并村庄,收回全部宅基地和耕地,整理出土地258亩。以“宅基地换房”模式,村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整洁的新楼房。腾出的土地,一类复耕用于发展高效农业,另一类由村里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化厂房进行出租,再用租金成立农业投资公司,创办企业,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收益分红,保障了农民利益。

  难题五:节地咋实现?

  解决路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沁阳市提出了每个社区节约土地不少于300亩的建设标准,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该市规定,凡新型农村社区涉及的村街,节地率在30%以上的,奖励“指标漂移”增值费用每亩10万元;每超过5%,每亩再奖励1万元,直至节地率达到50%,为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

  和谐家园、田园新城、里村等15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地1万多亩。

  难题六:农民权益咋保障?

  解决路径:“五确权”、“财产性收入”、“五不变一不降”、共建共享

  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之后,角色转换了,原有的权益咋保障?沁阳市四策并举。

  ——实行“五确权”。对林、水、地、宅、房等进行确权登记,使农民资产变资本。

  ——推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框架内,研究制定“指标漂移”、产权置换等措施,使农民自有财产能流转、能融资,分享新型城镇化土地增值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实行“五不变一不降”政策。合村后,原建制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各类承包、租赁合同及合理优惠政策不变,村级资产、债权债务不变,自然村村名不变,村民的福利待遇不变,原退休干部的生活补贴标准不降低。“五不变一不降”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干部安置、债务处置、新村选址等难题,激发了合村并居的积极性。

  ——推进发展成果城乡共享。该市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城乡对接、社会管理城乡同频,让社区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公共服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