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新瑞 张闻评
本报特约通讯员 完志华
这是一卷令人荡气回肠的豪迈史诗:抗美援朝的异国战场上,唐山大地震救援的废墟中,小汤山抗击非典的硝烟里,汶川抗震救灾的第一线……都有她救死扶伤的身影在闪现;这是一条超常规、高起点的跨越之路:从条件简陋野战医院的风雨坎坷到亚洲一流综合病房楼的沧桑巨变,从名不见经传的野战部队卫生队到实力雄厚的军队三级现代化医院……都有她铿锵嘹亮的号角在吹响;这是一汪军民鱼水情深的无疆大爱:脑后长腿聋哑女孩的命运闯关,白血病追梦少年的圆梦之旅,脑瘤女孩病房中的论文答辩……都有她饱含天使情怀的赤子之心在跳动。
她,就是历经沧桑60余载、勇于跨越的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
一面爱民旗 大爱写传奇
题记:他们是军人,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是医生,肩负着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当保家卫国的担当与治病救人的使命在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并线时,军人的天职便与医者的精神相融合,谱写了以爱为脉络的一段又一段传奇。一面爱民的旗帜,在爱的风潮里,悠然飘扬。
7月23日,在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恒温、恒湿、恒氧,被称为“会呼吸”的病房大楼的15楼,走廊里蔓延着紧张气氛。
病房里,身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焦作市人民中学初二(10)班学生路锦涛,在第三次强化疗中突发高烧,已经20个小时高烧不退,医生被迫下达病危通知。
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院长李晓琼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给路锦涛的主治医生、医院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仲倩打电话:“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路锦涛的生命。”
路锦涛是已经在九十一中心医院免费治疗了8个月的“追梦少年”。他的青春梦想,在即将泯灭于残酷的白血病魔手中时,却又在汇集大爱的九十一中心医院“白衣天使”手里重燃。
家贫如洗的路锦涛曾为高额医疗费发愁,妈妈甚至一度作出卖肾救子的无奈决定。路锦涛有圆梦舞台、帮助他人、捐献眼角膜三个人生理想,他善良、乐观、坚强的精神品质感染了李晓琼和九十一中心医院的“白衣天使”,这个游走在生死边缘孩子的命运,得以在九十一中心医院改写。
经过院党委研究,路锦涛的治疗费用被免除。不仅如此,医院还为他的妈妈在本院餐厅安排了一份工作。同时,医院出资为他家修缮了漏雨的3间瓦房,解除了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更为感人的是,为了帮助路锦涛实现登台演出的梦想,该院还联合新闻媒体,为他提供了能容纳600位观众入座的大礼堂,积极筹备他的圆梦晚会,鼓励他在追梦之路上步步前进,使他获得了战胜病魔的强大精神动力。
因为有爱,所以坚强。22个小时的高烧之后,路锦涛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胜出,重新站在追梦之路上。
“追梦少年”的故事,并非个例。
2004年9月,该院晋升为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在坚持走“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精特色、做响品牌”道路的同时,开始更多地以军人的职责为己任、以医者的天职为担当,奉献社会,让更多困难群体摆脱病魔的袭扰。正是该院长达9年的坚持,改写了武陟县“妖怪姑娘”王希成全家的命运。
“妖怪姑娘”是乡邻对武陟县大虹桥乡10岁聋哑女孩王希成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她生下来时因头上长了一条“腿”(畸胎瘤),被生身父母遗弃荒堤,后来被王月兰老人收养。2002年王希成半岁时,头上的“腿”已经重达1.5公斤,坠得她头都抬不起来。九十一中心医院第一次伸出援手,免费安排手术帮她解除病痛。9年后的2011年11月23日,希成病情反复,八一脑病医院(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院中院”)再次出手相助,专家们在手术台上奋战7个小时,将希成隐藏在头部的畸胎瘤成功切除。在减免治疗费用的同时,该院还联合媒体,组织全院医护人员,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希成筹集善款近4万元,让“妖怪姑娘”成功实现命运闯关,重绽生命光彩。
九十一中心医院不计得失,奉献爱心,经过救治,使沁阳市怀庆街道红庙村22岁姑娘张小梦的母亲脱离了心脏病的危险,从而改变了张小梦征婚救母的荒唐决定;该院不怕麻烦,倾情服务的人性化举措,使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0届应届硕士研究生王奕琳在医院病房里完成了她特殊的毕业论文答辩。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每一段故事,都是军民鱼水情深的传奇写意;每一例病例背后,都是解危救难、回馈社会的永恒追求。
李晓琼常常念叨的那句话,诠释了这种人道主义情怀背后军队医院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也许不能延伸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他生命的宽度。”
而难能可贵的是,九十一中心医院以其高超的医疗水平、高端的医疗设备、优秀的医疗人才,将患者的生命长度与宽度同时延伸。
一面亲民旗 大爱传温馨
题记:历史的使命感,让部队医院这面旗帜,展现的不是单纯帮贫助困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挥洒大爱、传递爱心、重树医德、端正医风的水墨写意。多年来,一面亲民的旗帜,在争创国家级的医疗服务中,迎风飘扬。
2012年3月20日,中站区小尚村第一次迎来了部队医院的大巴——九十一中心医院首创的“流动医院”。
“‘流动医院’开到俺家门口,不用再去医院排队挂号,看病方便多了。”65岁的村民张本芳一边作检查,一边高兴地夸赞道。
这是九十一中心医院“3266”关爱老年人大型公益行动暨“九一流动医院”启动仪式现场的一个缩影。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该院由大客车改装的“流动医院”带着B超、心电仪、化验室、小药房以及诊疗台,如一所“迷你医院”,带着军民一家亲的浓浓爱意,奔波在山阳大地。
九十一中心医院有着亚洲一流的病房楼,有着优秀的技术人才,相当部分的科室主任或骨干医生已经成为济南军区、焦作地区的名医名家;在管理上,该院进一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每个岗位均有章可依,奖优罚劣,泾渭分明;在学科建设上,肿瘤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健康评估中心等品牌学科得以巩固和提高,新学科更如雨后春笋;在高端医疗设备建设上,拥有16排CT、1.5T高场强磁共振、准分子激光机、伽马刀、调强光子刀等高精尖设备,还前瞻性地引进了国际顶级的256层极速CT……
这样一家硬件设施、软性服务均堪称一流的医院,完全可以坐等患者登门。
可是,该院院长李晓琼不这么认为,政委丁治安不这么认为,医院的领导班子也不这么认为。
帮贫助困于危难之中,救死扶伤在利益之外。
李晓琼说,作为部队医院,必须有更高的追求,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必须为群众提供“送到家门口的国家级医疗服务”。
李晓琼还说:“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服务包括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康复状态和人性化服务等层面。狭义的服务,就是技术的服务,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痛苦,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这一服务理念的引领下,追求最高医疗服务的境界,就是让患者不必四处奔波求医,不需花更多的钱、付出更大的代价,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国家级的医疗服务。
其实,李晓琼所诠释的服务,何尝不是亲民的另一种阐释呢?上门服务,也许要损失医院的一些利益,却能让部队医院的大爱,深深印在老百姓的心里。
不仅如此,九十一中心医院建成了总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专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服务的就餐中心,院领导说:“能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就餐环境,多花点钱值得。”
医院里还有一座总投资上千万元、面积500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招待中心。花这么多钱建一座招待所值吗?院领导说:“为官兵和患者家属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值!”
而占地30亩的休闲娱乐广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假山绿树相映成趣,灯光球场动感绚丽,更是官兵和患者康复、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医院的规划中,还有一个待建的别墅式、家庭式疗养康复中心,每户配有医生和护生,患者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不出门就可以享受到贴心的服务,可满足不同患者的就医、康复和疗养需求。
不久前,该院斥巨资从美国引进了3辆重症监护型救护车。车上除具有一般救护车的功能外,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转运型呼吸机、心电图机、微量泵等急救设备应有尽有,该院也成为在全省范围内首次使用这种被誉为“流动ICU”的医院。
一面责任旗 大爱润驻地
题记:军旗之上,沉甸甸的责任如鲜血染成;白衣之下,沉甸甸的责任用真心书写。从60年前的朝鲜,到10年前的小汤山,再到4年前的汶川,乃至如今的异国维和……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当人民需要的时候,九十一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便挺身而出。一面责任旗,飘扬在医院,飘扬在驻地,飘扬在异国他乡,更飘扬在患者心里。
2012年3月15日,从手术室、门诊楼、病房楼里走出来的九十一中心医院的1000余名医生护士,参加了该院举办的“千人献爱心,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希望靠自己的爱心奉献,为更多白血病患者培植生命种子。
如此大规模集体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不仅在焦作市尚属首次,在河南省内甚至在国内也不多见。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健康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媒体都对这次活动进行了集中报道。
这一刻,他们犹如重回60年前的朝鲜战场,犹如重回36年前的唐山地震第一线,犹如重回汶川地震生死救援的最前沿……
他们牢记着,是军人,就要肩负军人保家卫国、亲民爱民的责任。
他们牢记着,是医生,就要有医生救死扶伤、精益求精的追求。
正因为这分责任,九十一中心医院才让军旗风展如画;正因为这分大爱,九十一中心医院才让杏林硕果累累。
又一个建军节如期将至。爱民之旗,亲民之旗,责任之旗,飘扬中展现着九十一中心医院曾有的辉煌、曾有的大爱;不远的将来,随着医院铿锵步履阔步向前,必将还有一座又一座丰碑树立,必将还有一面又一面旗帜飘扬,必将还有一段又一段传奇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