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韦大甘 吴小康
广东“老板”负责开具虚假证明,“中间人”负责在广西等地寻找参合农民,农民直接参与报销……近日,广西防城港市公安部门侦破一起跨省套骗新农合资金案件,犯罪团伙几步“腾挪”之后,上百万元的“救命钱”就流入他们手中。
新农合资金是如何流入犯罪团伙之手的?当前管理尚存在哪些漏洞?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个跨省犯罪团伙的疯狂
今年2月,防城港市防城区新农合管理中心发现,几个前来报销的农民提供的材料存在可疑之处。
“他们都是在广东省住院看病,且数额较大,每个人的报销发票都有好几万元。”防城区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李永富回忆说,“经走访发现,这几位农民并未外出打工,也没有生病住院。意识到可能存在套骗新农合资金的情况后,管理中心立即向公安部门报了案。”
经过防城港市公安部门排查,辖区内的防城区、港口区、东兴市、上思县均发现有套骗线索,涉案住院发票总金额400多万元,住院地涉及广东、浙江、湖南、贵州和天津等省份,涉嫌被骗领资金额140多万元。
记者在防城港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提供的案件登记表上看到,涉案人员大多打着癌症、结肠炎、冠心病等名义到外省大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时间多是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治疗金额一般在万元以上,最多的超过5万元。
防城区那良镇北仑村一名黄姓村民涉嫌参与套骗新农合资金,他介绍,去年11月,有亲戚告诉他的妻子,只要带上身份证和医疗本到镇上的新农合办公室,协助一位广东“老板”报销一笔账,就可得到上千元回报。“我当时并没有外出打工,也没有生病,却以自己的名义报了15000多元住院费。”他说,事后“老板”支付给其妻子1500元作为报酬。
一名犯罪嫌疑人交代,广东“老板”曾透露,他们不但在广西防城港市、北海市、钦州等地组织套骗新农合活动,“业务”还覆盖到贵州、云南等省。
防城港市公安部门到广东多家医院逐一核实,确认辖区内有42名农民未住院治疗,却在户籍地领取了上万元的新农合报销费用。由于涉嫌骗取医疗保险金构成犯罪,目前有2人被刑拘,35人被取保候审。
套骗是如何发生的?
根据新农合报销补偿规定,参合农民在辖区乡镇卫生院住院可报销医疗费用的85%,在辖区县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可报销总医疗费用的65%,在地市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可报销总医疗费用的50%。
新农合较高的报销比例被利欲熏心之徒视为发财的“富矿”。苏某是防城港市上思县叫安乡提高村村民,他也是广东“老板”精心物色的一名“中间人”。苏某说,新农合报销一旦得到认可很快就能获取补偿费用,“我们正是看中了新农合报销手续简单拿钱快的特点。”
据苏某交代,自己负责寻找参合农民,在获得参合农民的身份证、医疗本等材料后,由广东“老板”办理虚假住院证明和报销账单,最后由参合农民带相关材料到所在地新农合办公室报销。
“报销金额的60%归‘老板’,参与农民可得到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报酬,剩下的都归‘中间人’。”苏某承认,自己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参与报账10多次,得到的好处费有3万多元,“比种地收入高很多。”
为不引人注意,在广东“老板”授意下,苏某每次都精心选择报销对象和报销地点。“参与报销的农户每次都会更换,并且会有意选择到不同乡镇去报销,这样不容易被发现。”
苏某说,“老板”、“中间人”和参与报销的农民之间采取单线联系,“‘老板’和我们‘中间人’平时主要靠电话联系,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一旦报销完成后,三方分完钱就各自离开。”
李永富说,这些犯罪团伙提供的身份证、医疗本都是真实的,住院证明、费用清单等材料则是伪造的,“由于仿造得很到位,即使新农合办的工作人员也难辨真伪,这让套骗分子有恃无恐。”
跨省报销漏洞亟须尽快填补
据了解,新农合报销采取了与医院方确认治疗费用、定期公示报销农户信息、反复核查有嫌疑的报销户等多种监管方式,但由于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长期在异地生活,他们在外省就医,事先并不告知新农合经办机构,新农合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掌握真实情况。李永富说,必须严格落实转诊制度,外出务工参合农民一旦需要住院治疗,要提前通知新农合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农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西正在建立自治区级新农合信息共享平台,上面详细记录着参合农民何时何地看病治疗等信息,预计明年就可投入使用。这名负责人认为,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建立完善全国信息平台和沟通机制,才能杜绝跨省套骗新农合资金现象。
上海磊天律师事务所律师马丽君指出,为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首先,要强化参合农民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同时让他们意识到新农合基金是自己的“救命钱”,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其次,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医疗管理监督条例,加大对套骗新农合资金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新华社南宁7月3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