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任大林,是温县邮政局黄庄邮政所一名农民工投递员,今年35岁,无论严冬,还是盛夏,他都不折不扣地按时把报纸刊物送到客户手里。7月26日,记者来到黄庄邮政所采访时,他骑着自行车顶着高温,去给一家养猪场的老板送报纸了。
照顾老人生活
“大林,俺过生日,一定得等你来。你不参加,俺就不开席。这几年多亏你帮忙照顾,真比俺亲儿子还亲哩。”家住黄庄镇西高召村的老人侯某拉着任大林的手,感动地说。
原来,侯某和老伴都已70多岁了,儿女长年在外打工,老两口留守在家。侯某是退休职工,每月的退休工资都是任大林从镇邮政所代领后交给老人的。任大林还利用下班时间,帮助两位老人到换面点取面粉,还顺便从集市上给老人代买些日用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零碎活,任大林已坚持干了数年。老人特别喜欢看一些报纸刊物打发时间,于是,任大林就热情地向老人推荐订阅了《焦作晚报》、《老年春秋》等,给老人的晚年增添了生活乐趣。
传递科技知识
2010年8月上旬的一天,闷热的桑拿天让人喘不过气来。这天,当任大林汗流浃背地投递到该镇东留村一订户门前时,听到群众议论说:该村申某刚投资10万元建了一个养猪场,由于缺乏养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正在为效益不好而烦恼。任大林听到后,当即问清了申某的住处,向申某推荐订阅《河南科技报》。但申某误以为他是来推销报刊业务的,很不友好。下班后,任大林到所里找出几期有关饲养方面内容的《河南科技报》,第二天投递时专程将报纸送给申某。申某看后,顿受启发,如获至宝,当即订阅了一份。申某激动地拍着任大林的肩膀说:“小老弟,误解你了。你是来传经送宝的,来日发财了,老兄好好谢谢你!”
现在,申某的养猪场已从初办时的30头,扩大到了存栏100余头,新添了5间猪舍。为此,申某还专程赶到该镇邮政所,找到所领导,用自编的打油诗夸奖说:“任大林,活雷锋;学‘三平’,他真行!”
把“死信”投活
“报刊信件按时送达,服务零差错”,这是所领导和同事对任大林的评价。
2011年高考过后,一封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该镇邮政所。信封上有收信人张某某,但无具体村名。按常理,这是一封难以投递的“死信”。但任大林想用户之所想,在投递过程中沿途打听,整整一天下来,跑得满头大汗,但仍无法找到收信人。因张某某长期在外地上学,按规定回原籍参加高考,信封上用的是考生学生户籍上的名字,没有写乳名,村中群众无人知道。回到所里,有同事建议按“地址不详”退回。但任大林想到考生和家长的焦急心情,决心尽最大努力把这封“死信”投活。第二天,他又找派出所户籍民警帮忙筛选查找,接连找了3天,终于在该镇卫村找到了考生张某某。当这个考生接到望眼欲穿的录取通知书时,喜极而泣,当即拿出200元钱表示感谢,任大林婉言谢绝了。
任大林就这样用强烈的责任心为每一个客户传递着感动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