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陈氏太极拳之歌》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马冬生获台湾“葡萄园小诗奖”
百家岩之夜
郭文杰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逃 月
大爱岳母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山之石
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访《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
作者:王 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42岁当上记者,51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他将邓小平南方视察谈话时所吐露出的字字珠玑,通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传遍全中国,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催生了中国改革的新春潮。这篇通讯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称为两篇“雄文”,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8月1日上午,《香港商报》总编辑、《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作者陈锡添应邀来到焦作日报社,讲述了当年报道采写及发表的过程。

  1992年,年轻的改革开放事业走到了迷茫的十字路口。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与此同时,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异常复杂,围绕着要不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甚嚣尘上。在此重要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生动记录了邓小平在深圳所行、所思、所想、所讲的长篇通讯横空出世,似春雷,涤荡了人们心头的阴云。

  回忆采写这篇通讯的过程,陈锡添记忆犹新。

  1992年1月18日17时,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的陈锡添接到市委通知:邓小平同志明天9时到深圳,明天一早,随同市领导到火车站迎接,并采访邓小平同志此行的活动。同时他被告知,他是深圳市媒体此次采访的唯一文字记者。

  这一年邓小平同志已是88岁高龄,这次是时隔8年之后再临深圳。“此事非同寻常”,记者的直觉和社会责任感使陈锡添格外兴奋,他认为,在这非常时期,单是“邓小平来深圳”这六个字就是大新闻了,足以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尽管当时有“不报道”的要求,但陈锡添没有一刻放松,还是作足了报道的准备。5天的采访,为了更准确地听到、观察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一言一行,陈锡添想尽办法“抢占”最有利的地形,紧紧跟随邓小平同志,有几次甚至成为邓小平同志的“贴身保镖”。在每一次活动的间隙,他都要找市里陪同的领导同志核实和了解实情。晚上则整理记录,每天都要做大事记到次日凌晨。

  “一定要很好地把这些报道出去!”邓小平同志关于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一系列重要谈话,使陈锡添感奋不已;新闻工作者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责任感、使命感,更让陈锡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写作冲动。小平同志离开深圳后,陈锡添仍念念不忘要做这篇报道,并作了补充采访,每天都在酝酿、吸收、消化、提炼。3月22日,他在办公室取报纸,发现在3月21日的南方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小平同志在“先科”人中间》的1000多字的通讯。“怎么,报道的口子开了?”他立即投入《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的写作。对时事的准确把握、强烈的报道欲望、烂熟于心的材料、酝酿许久的文章结构,这些,都为这篇通讯的问世作好了充足的准备。就这样,边写边发排,到24日下午,11000字的长篇通讯一气呵成。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巨石掀起万层浪。《羊城晚报》、《文汇报》、《中华工商时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全文转载。3月30日晚,新华社以“A”稿向全国和海外播发了这篇纪实长文,中央电视台也于当晚《新闻联播》之后,用45分钟全文播发了这篇文章。

  满怀激情写东风,一文名成动天下。时隔20年,已经71岁高龄的陈锡添谈及这篇将他送至事业顶峰的报道时说,他的成功就在于自己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并且抓住了这个机遇。所以,当记者一定要有政治敏感,同时平时要多学习、多积累,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机会,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谈到对年轻记者的期望,陈锡添提了三点。他认为,记者第一要有大局意识,要有政治素质和政治敏感;第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贡献终身,乐在其中,且乐此不疲;第三,要不断学习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他说:“我们不是要去当政治家,但要有政治分析、纵观全局和大局的能力。这样才能够驾驭重大的新闻题材,才能把握好主题,把握好报道的方向,将报道做深做实。我之所以在不让报道的情况下,敢于写《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与自己对当时政治大局的分析、把握是有绝对关系的。如果你对大局不了解,对小平同志的谈话不理解,一来你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写,二来也不敢冒那么大的风险。”

  陈锡添与焦作有缘,此次是他第三次来焦作。第一次是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他作为《河南日报》的实习记者来焦作采访,然而命运使他三次与新闻擦肩而过,直到42岁时毛遂自荐到《深圳特区报》当了一名记者。他说,河南是他新闻的起点,他对焦作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第二次是2010年,他应邀参观了云台山。谈及对焦作的印象,陈锡添说:变化天翻地覆,令人惊叹。当年来实习时,焦作还是一个只是20万人口的矿区,到处黑糊糊的。现在,焦作已成为旅游名城、工业重镇,云台山非常漂亮,到处山清水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希望焦作的发展越来越好。最后,他欣然为本报题词:“贴近民生,唯真唯实。”

  上图为8月1日上午,香港商报总编辑陈锡添(右一)正在本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田建明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