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③)使得我省及周边地区心血管病患者可以就近接受国内顶级心脏病专家的诊治。
技术为生命开辟绿色通道
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20%,赢得抢救时间,就是赢得生命。
2011年冬季的一天夜里,一位年逾五旬的患者突然出现胸部剧痛,接着大汗淋漓、面色苍白。
门诊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过绿色通道被直接送入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导管室。10分钟内,心脏冠脉急诊支架介入术开始。20分钟后手术结束,患者被送入病房。此时,患者已安静地进入睡眠状态,而他的冠脉内已被成功放入了3枚支架,这时家属还没来得及为其办理住院手续。
“如果我们不能独立实施心脏介入术,还要等待别的医院派人前来支援,那么患者就会失去最佳治疗时间,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任江说。
“我们必须独立掌握心脏介入这门新兴技术,这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需要!”2002年11月5日,任江亲自为一位前降支重度狭窄的患者放入了支架。自此,该院已完成了3000多例心脏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今年前5个月,该院心脏冠脉介入手术数量位居济南军区部队医院第一,在全军近200多家医院中名列第十八位。
新技术的应用,为营救患者生命打开了一条又一条绿色通道。
2010年,全市唯一一台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机(IABP)被引入该院。该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心脏冠脉灌注,有利于改善心源性休克。设备刚调试好,一位从其他医院转来的患者便成了受益者。该患者因心肌炎引发心衰、肾衰,已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使用该设备后,患者休克、心衰很快改善,肾功能也得到恢复,不久便痊愈出院。
去年12月,该院心内科再度传出喜讯——全市首例三腔起搏器(CRT)植入手术获得成功。而CRT植入技术复杂、难度大,全国仅有少数大医院能够开展。由此,该院在心内科治疗领域再次迈上新台阶。
接受三腔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是一位66岁的老太太。老人10年前就经常出现胸闷、心慌症状,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近期因病情加重而住进该院心内科。
12月25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精心操作,焦作地区首台三腔起搏器被植入老人心脏内。后经一段时间的观察,手术达到预期效果,患者心脏功能明显改善,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全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该院心脏内科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在冠脉慢性闭塞病变、高度钙化病变、弥漫病变、高度迂曲病变、分叉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等心血管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治疗成功率在95%以上,达到了国内一流技术水平。
专业团队协调配合共筑“生命方舟”
在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心脏病患者不必为选择心内科还是心外科而作难——该院心脏内、外科强强联合,形成一个紧密协调、通力合作的技术团队,为广大心脏病患者提供最优的医疗平台。
该院建立了心脏内、外科联合会诊机制,使心血管专家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成为可能,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节约治疗费用。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入院,适合放置支架的就以微创介入技术解决,必须搭桥的就进行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不会遇到“踢皮球”或这个科室治不好再转另一个科室的情况。
手术室里,同样有一支技术过硬、配合默契的专业协作团队。技术一流的体外循环灌注师、麻醉师,为心脏外科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心脏直视手术,90%需要体外循环支持。手术中,体外循环机代替了患者的心脏和肺。为保持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处于正常状态,灌注师须密切观察和精确调整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血液温度、氧分压、酸碱平衡、电解质等数十项血气指标,稍有不当,患者就会出现全身水肿、脏器衰竭等并发症。
“我们医院一年能成功做300多台先心病手术,且一岁以内的婴儿占到80多台,这都依赖于高水平的灌注师队伍保驾护航。”杜虹说,“北京阜外医院吴教授有一次来我院参加手术,因为患儿病情复杂,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已超过2个小时,吴教授担心不到一岁的患儿血气指标能否保持正常,可监视仪器显示,患儿内环境平衡保持得非常好,不禁感叹道,他去过国内多家医院,这里的灌注水平堪称一流。”
医学有高峰,攀登无止境。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不断激励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必将在挽救生命、解除病痛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实现新的超越,书写更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