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记者调查,我国鱼翅市场鱼龙混乱,由食用明胶加工而成的“素鱼翅”笑傲江湖。许多酒店以不足百元的价格购买人造鱼翅,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为数千元的高档菜肴,成本低廉、利润惊人。在鱼翅乱象的背后,存在着一条售卖人工合成鱼翅的利益链条。
(据8月3日《经济参考报》)
当前,火暴的鱼翅市场和丰厚的利润回报使各路商家对人造鱼翅趋之若鹜。然而,在我们谴责商家一次次触及商业道德底线的同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鱼翅乱象存在正效应。
诚然,我国鱼翅市场乱象纷纷由来已久,当鱼翅需求和供给出现严重失衡的时候,巨大的市场缺口就需要替代品。于是,所谓的“素鱼翅”便悄无声息地端到了消费者的餐桌上。对此,我们与其将矛头指向制售鱼翅利益链条上的商家,不如审视一下我们身边的客户、同事、朋友、亲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鱼翅消费可谓“刚需”无限。和鲍鱼、虫草、海参、燕窝等高档食材一样,鱼翅是一餐美食中的点睛之品。在我国饮食文化中,主人的诚意、热情、实力,客人的身份、地位、价值都要由这些高档次、高价位的“双高菜肴”加以框定与彰显。继商务宴请和公款招待成为鱼翅消费的主力军后,以鱼翅为主要食材的“玉盘珍馐”已然在普通消费者的家庭团聚、朋友会餐以及各种喜庆场合登堂入室。大体而言,鱼翅真、假与否倒是其次,更鲜有人较真,而有无鱼翅为酒宴助兴才是消费者看重的面子事儿。一句话,热衷鱼翅消费的人要的不是“味儿”,而是“范儿”。
据保守估算,每年全球鱼翅业的年产值达12亿美金,约1百万头鲨鱼因鱼翅贸易惨遭捕杀,而被称为“鱼翅”的鱼鳍仅仅占到鲨鱼身体部分的百分之五。就此,姚明曾经携手上海玛吉斯篮球队队员呼吁人们停止食用鱼翅;而澳大利亚著名的“鳄鱼猎手”史帝夫·厄文甚至表示,绝不在供应鱼翅的中餐馆进食。但令我们遗憾和蒙羞的是,如今很多酒楼都把上等的鱼翅,展示在大堂最醒目的地方,以做标榜。在我国,昂贵的鱼翅价格非但不能撼动人们点餐的热情,相反,无形中抬高了鱼翅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正如茅台和拉菲,经济学中将这种商品价格与需求成正比的现象称之为“吉芬现象”。
由此看来,鱼翅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既然千年来的饮食文化不易改变,那么为何不利用好当前的鱼翅乱象,有意识地引导人造鱼翅规模化、产业化、合法化、文化化,以其作为野生鱼翅的替代品呢?据业内人士报料,当前在我国很多地区,人造鱼翅已经占据了鱼翅市场90%以上的份额。对此,我们不应该以“3·15”的态度对“素鱼翅”打假,而应该疏导。笔者认为,如果人造鱼翅在口感上能够达到以假乱真,在质量上能够使人足够放心,在价格上能够还原“素鱼翅”应有的价值,并由此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以食用“素鱼翅”为时尚和个人素质的体现。那么,人造鱼翅替代野生鱼翅将功德无量。或许,鱼翅乱象对于物种保护和海洋环境终将会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