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是将培养人的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的。通过学习语文,会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情节的奇趣、结构的新颖、构思的巧妙、思想的深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产生情感的互动,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作品思想的内涵所在,从而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说到情感与教学的关系,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教师与学生第一接触的就是情感。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抓住作品的动情之处去陶冶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感情的体验与升华。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播放送灵车时的录像,并配上低沉的哀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为顺利开展课堂教学作好铺垫。当学生的思维有了感情的积淀,就会引起他们想学的欲望,从而使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有情感教学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语言熏陶、意境渲染、直观感受等方式去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因素,并且用激情去打动学生,用哲理去启迪学生,用人格去塑造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深入其中,与作品真正融合,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贯彻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