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彬
本报通讯员 李建雷
在山阳区,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上路执勤,无怨无悔地守护着城市街道的整洁有序;他们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为让城市更美好,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汗水。他们很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8岁,却承担着“城市管家”的重任;他们很勤劳,每天平均工作在12个小时以上,“白加黑”、“5+2”是工作常态。他们就是山阳区城管局的城市管理协管员们,今天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感人故事。
薛林是山阳区城管局一大队的协管员,分包路段上的商户都叫他“老薛”,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今年才30岁出头。2007年,他到山阳区城管局当协管员,一干就是5年。对城管工作,从5年前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担任队长,其中的酸甜苦辣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而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日日夜夜。2008年10月份,创卫工作要求主干道全天不能有乱摆摊点现象,他的辖区有几个“钉子户”总是跟他“打游击”。为此,他一遍遍地做这些商贩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到规划的夜市区域经营,但收效甚微。为了防止其他商户效仿,他带领同志们通宵守在商户摆摊的地方,困了就在车里眯一会儿,饿了就着水啃几口自带的烧饼。一连守了四个晚上,感动得商户找到他说:“我一直认为我们不容易,看来你们也不容易呀!你放心,我以后绝不在这里摆摊。”
作为从北京卫戍区退伍的军人,到山阳区城管局三大队当协管员后,王龙一直保持着军人作风。刚开始,单调枯燥的城管工作让他很不适应。其间,适逢家里老人生病住院,而他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无法照顾,女友给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么辞职,要么分手。是继续自己渐渐热爱的城管工作,还是回家照顾家人?最后,他毅然选择了前者。他对家人说:“城管工作虽然辛苦,但这是为了大家,自古忠孝难两全,对老人的亏欠今后我再弥补吧。”对女友,他说:“现在创卫到了攻坚阶段,‘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不能当‘逃兵’,否则我会看不起我自己,你也不会喜欢一个当‘逃兵’的人吧!”
贾鹏2008年8月加入山阳区城管队伍的时候正值创卫进入关键阶段,他负责管理市南阳路及塔南路南段。大队领导无意中得知他的父亲癌症已到了晚期,打算让他休息几天,在病床前尽尽孝心。但看着天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战友,贾鹏拒绝了领导的好意。后来,贾鹏的父亲去世,许多同事自发到市殡仪馆为老人送行,山阳区城管局破例送去了500元抚慰金。两天后,处理完父亲丧事的贾鹏又重新站在了工作岗位上。
其实,这不过是山阳区城管局协管员群体的缩影,生动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该局局长王东方告诉记者,2007年我市城管体制改革后,为适应市容长效管理及创卫工作的需要,山阳区城管局分三批公开招聘100名城市管理协管员,他们在创卫、文明城市创建、南水北调、城市拆迁等市、区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缓解市容管理压力、弥补人员不足、提升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