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没有了药品收入医疗机构怎样正常运转、如何持续发展?沁阳市通过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政府补助经费挂钩,走出了一条科学补偿的新路子。
去年9月,我市以沁阳市和修武县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整体医改,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切入点,全面推动县、乡、村综合改革。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药品按照进价零差率销售,就医群众感受到医药费用的下降。没有了药品加成,药商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利益链断开,药价大幅降低。
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半壁江山的现象在公立医院具有普遍性,从沁阳市对4家公立医院的收入核定情况看,县级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50%左右。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进价就是销售价,医院的整体收入骤降。
那么,这些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如何保障?今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靠政府投入进行保障。然而,财政给力提升医疗机构主体公益性,绝不是大包大揽,前提是必须进行综合改革,全面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管理、人事、分配、补偿等制度的改革。
改革后,县级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全面取消15%的药品加成,由此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解决。
怎么补才科学?政府对药品零差率销售进行补偿,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只是简单的补差额,那么医院还会鼓励医生多开药、开贵药,这样就会出现政府财政多掏钱,而百姓却没有得到很多实惠的现象,“以药养医”的机制不破解,改革还是很难成功。
沁阳市在焦作率先启动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考核工作,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医院经济指标和数量而忽视服务质量和社会效果的旧考核体系。新考核体系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医院绩效的最重要标准,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安全”等问题。
在实际考核中,沁阳市将各医院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人事分配制度、药品采购零差率销售、临床路径与按病种付费、“先住院后结算”、优质护理服务、医德医风、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医改措施落实情况作为主要内容。着重细化考核医院基本药物与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占比、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医疗文书合格率、患者满意度、社会监督评价等医疗服务内涵指标完成情况。
每季度考核一次,总分数为100分,考核结果与各单位的经费补助挂钩。分值85分以上为优秀, 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合格的,拨付本季度全额补助资金;考核不合格的,扣减补助资金,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我们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行绩效考核的主要原则就是要给公立医院发展定位方向。方法上既坚持公益性质,又遵循医院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医院加强内涵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沁阳市卫生局局长陈军民表示,该市还将进一步探索,细化考核办法,真正“考”出实绩、“核”出活力。
就医是民生之急,我市探索县域综合医改,小财政办大民生,怎么办?有限的钱花在哪儿最有效?透过沁阳市的县域整体医改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推动医改政府投入是保障,而想要平稳推进、激发活力、留住人才,机制建立才是关键。怎么补?看绩效。看似简单,却牵动上下。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9月份以来,沁阳市4家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4915万元,让利群众737万元,医院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1200余万元,医保、新农合用于“先住院、后结算”服务预拨资金617万元,市财政用于综合医改投入达1023万元。今年4月份以来,该市开展“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5200余人次,目前服务率已达65%,实施临床路径与按病种付费服务3750余人次,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75%,药占比控制在39%以下,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