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垒
近日,有两条关于造假的新闻引人注意,一条是某电视剧出品人近日将收视率造假的“秘密”公之于众:“每年缴5000万元,保证你出品的电视剧进入收视率前10名。”(据新华网)另一条是“中国社会调查所所长”李冬民等人因进行“全国国学专家”、“2009年度中国杰出艺术人物”等虚假评选活动,以收取评审费等名义公骗取钱财共计49.698万元,李冬民被北京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6年,罚款6000元。(据8月12日《京华时报》)
近年来,类似的闹剧其实已经有很多了:缴纳9800元之后,倪萍曾入选“共和国脊梁”;以“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闻名的“打工皇帝”唐骏,被证明留洋博士的学历来自美国一所“野鸡大学”;据《人民日报》报道,不少中国企业和个人,把在国际上获奖当成了唯一目标,“跑奖”、“要奖”蔚然成风,国外一些人甚至靠为中国人量身定做一些奖项,赚了个盆满钵满。花钱买收视率、靠评选卖称号和上述种种类似,都是买卖双方各取所需的一种交易。
因为评价是交易的结果,难免有失公正。所以类似“共和国脊梁”、“全国国学专家”等看上去金光闪闪的名号其实不是荣耀,而应该是一种无耻的象征;缴了5000万元买来了“收视率第一”也断不能证明该电视剧就是好作品。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现实中这些买来的评价往往能给花钱者带来收益。这需要我们反思。在选择使用人才的时候重其才,大概是不会有错的,但很多人容易把有文凭特别是有洋文凭当成有才,这才有了国外一些野鸡大学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卖买文凭业务;还有一些人迷信名头、称号,一见“全球”、“杰出”等字眼,不觉自己就矮了三分。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自主的辨识能力,才让招摇撞骗大行其道。
评选交易的结果是一方“空手套白狼”,坐地敛取高额钱财,一方获得名号又借此赚取更多利益,被忽悠的是社会大众。虚假评价泛滥,也必然冲击社会正常的评价机制,加重社会的信任危机。因此,严厉打击制造虚假繁荣的相关人员,肃清评选乱象尤为必要。但是,我们看到,“共和国脊梁”评选曾被炒得沸沸扬扬,但民政部对“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主办单位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作出的处罚是停止活动3个月,没收其违法所得5万元。这样的打击力度不能不说有点弱。利润丰厚而治理打击力度不够,想让这些造假活动停歇也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