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实习生 李明轩
本报通讯员 郭 静
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回眸焦作这座活力之城的转型之路,一条清晰的脉络跃然纸上:自主创新正成为焦作全面转型、加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对此,一组有关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的统计数据,可作有力佐证: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63家。2011年,63家企业研发中心R&D(研究与开发)人员9884人;R&D经费内部支出18.84亿元,比2010年增长34.5%;专利申请515件,比2010年增长76.98%;有效发明专利226件,比2010年增长5.61%。
毫无疑问,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企业研发中心,正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平台,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实践证明,这些研发中心源源不断地研制出的各类新产品,提供适用的新技术,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驱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据统计,2011年,全市63家拥有研发中心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2.422亿元,比2010年增加44.6亿元,增长7.46%。
创新“引擎”,驱动发展。所谓创新驱动,用一个比喻可以让我们理解它区别于传统意义的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如果把经济发展比喻成航行的大船,投资拉动好比是人力拉纤,而创新驱动则好比给大船装上了发动机。
对此,曾有经济学家以具体的数字,来形容创新驱动的“魔力”:一般投资拉动型经济投入产出比只有1∶2左右,而创新驱动可以实现惊人的1∶50以上。
其实,创新作为一个区域经济高速健康发展的永续动力,焦作已经超前领悟,并自觉实践。多年来,焦作为摆脱城市因资源枯竭而衰,矢志不渝地主动选择产业转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焦作工业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中悄然提升,渐呈多途径转型平台,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为加快全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我市以企业为主体,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组织实施了兆瓦级风电机组偏航制动器、千吨级高性能晶体六氟磷酸锂、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等一批省重大科技专项,建成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
2011年,全市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4项,申请专利2062件,授权专利1019件,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6项,获得省级科技项目立项90项。同时,在汽车零部件、造纸装备等领域突破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
只有技术领先,才能在市场中领先。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创新发展道路。截至目前,该公司主持制定、修订了冰晶石、氢氟酸、氟化锂等40余项国家标准和多项行业标准,研制了冰晶石、氟化铝等国家标准样品,并被推荐为ISO标准样品,同时组建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认可实验室,实现了“一次检验、全球通行”。
成绩固然可喜,问题尤需警醒。近年来,我市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科技的需求看,我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我市企业研发中心个数多,层次还需要提升;地区间科技投入差距大,地区、行业发展不平衡等。
众所周知,企业研发中心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表现出优于传统企业的高成长型的同时,也无法摆脱高风险的特征。风险的存在使企业面临科技创新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
据统计,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自有资金高达九成以上,银行贷款等所占比例不到一成,可见内部融资仍是企业科技创新融资的主要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具有原始性、自主性、抗风险性和低成本性的特点,但是无法解决企业长期持续的科技创新资金需求,资金自然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之一。
与此同时,我市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优势不明显,尤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缺乏,也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2011年,全市企业研发中心R&D人员9884人,较2010年减少2022人,减少16.99%。特别是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博士和硕士毕业的人数只占0.9%。
驻足回眸,是为了更好地奋力前行。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首先,要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要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规则,保护企业自主创新;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研发中心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尊重知识、鼓励竞争、倡导合作、崇尚创新的科技氛围。
其次,要多渠道筹集企业科技创新资金。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高政府在研发活动经费中的投入比重;有关部门要加大引导和支持,支持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并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发挥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
第三,要加强企业研发中心机构和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的硬件建设,加强企业技术中心人员的再教育,提高企业技术中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同时,企业还要建立人才网络,通过培养、引进、留驻、用活一批高层次人才,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瓶颈问题。
第四,要尽快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在7月6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提出,到2015年,全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要达到2.2%,大中型企业的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1.5%。对照目标,结合实际,我市应尽快建立全市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把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开发投入和创新能力提高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