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经观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新“引擎” 驱动转型
图片新闻
信用保险给力小微企业
转型路径薄弱一环亟待补强
“根据地”,丢不得!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转型路径薄弱一环亟待补强
——经济转型做示范系列评论之二
□许伟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只有加快转型,才能持续发展。这是在发展危机中清醒过来的焦作人,早已达成的共识。坦率地说,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面前,焦作经济往哪转?怎么转?焦作人心中,也早已有了一个“在转型中提升”的清晰思路。但笔者认为,一条锁链,最薄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在焦作经济转型的路径中,其薄弱环节理应引起重视,补弱为强。

  愿意的,历史领着走;不愿意的,历史推着走。在当前整体经济形势异常严峻、企业效益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大背景下,焦作经济转型升级无疑成为唯一的出路。纵观经济转型路径,无外乎有三:一是制造业的内在科技创新升级;二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三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实践证明,立足于制造业内在科技创新的转型路径,可谓效果显著。近年来,焦作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结构调整上下大工夫,大力发展有规模、有科技含量的新型化工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档次,产业链条正在由“短”变“长”。

  更为重要的是,焦作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大机械装备制造业,打造新型工业强市,有了以煤炭经济为主向煤、电、铝、煤盐化工一体化延伸,机械制造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单一的粮食加工向农副产品综合加工转变……

  毋庸置疑,焦作正从一个老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变成一个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其工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也越走越顺。但从自身来讲,焦作是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度不高,多数企业“单打独斗”闯市场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从转型到提升,涉及到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现阶段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作为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其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笔者在采访某制造企业负责人时,曾多次听到这样的感慨:“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太缺少能够配套的服务型企业和技术型人才了。每逢遇到客户要求生产特殊形状和尺寸的产品,模具、夹具都要拿着图纸,跑到外地去定做才行。”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既然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的重要部分,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可以互相促进。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以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呢?韩国的做法是:上世纪90年代,韩国曾举国家之力推动自主创新,加大产品研发及设计投入,大举发展设计、金融、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并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倾斜式金融支持,直接进行财税、信贷补贴支持,并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竭尽所能给予企业更具创造性的支持。

  借他山之石,筑自家园林。从目前来看,焦作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无疑还是一快一慢。对此,笔者以为,焦作在推进转型升级时,是否应该在加大制造业“硬投入”的时候,也关注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软产出”,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补上我市经济转型路径中的“薄弱一环”,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科学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