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首先要让参与者尤其是运动员们感到尊重、舒适、安全、公正。在这些方面,伦敦显然没有兑现竞选主办权时的承诺。
伦敦在赛事组织上所体现出的“憨豆”风格,则是刚刚盛赞过开幕式的媒体始料未及的。
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有多不易,伦敦从反面给出了答案。
英国人有“007情结”,更有“憨豆情结”。“憨豆先生”在开幕式上卖力的表演,为伦敦赢得无数好评,但是,伦敦在随后的赛事组织上所体现出的“憨豆”风格,则是刚刚盛赞过开幕式的媒体始料未及的。
开幕以来,伦敦奥运会不时制造话题,乌龙、失误和争议之多,甚至让人想起上百集的冗长韩剧《看了又看》——
开幕式上,日本代表团入场后就消失了。后有博客披露,原来他们没有走到指定地点,就被引导员从旁边的出口带出体育场,再也没有回来。
朝鲜女足队员参加比赛,竟然被配上韩国国旗。韩国击剑选手夺冠,现场广播又称她“来自朝鲜”。
在女足的新闻通稿中,“英国女足”被写成“英格兰女足”,引发大不列颠其他地区的严重抗议……
忍无可忍的《温哥华太阳报》直言:“现在看来,伦敦奥运会似乎正在努力成为史上最差。”
那么,伦敦奥运会到底是不是“史上最差”?
事实上,百余年来,争议和失误与现代奥运会如影随形,几乎成了赛事的一部分。
说到赛事组织,1904年奥运会更无厘头。组委会竟让选手假扮非洲矮人、莫洛人、印第安人等非白人种,像猴子一样爬杆、打泥仗,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愤斥:“这是我们所有人的耻辱”,并拒绝出席开闭幕式。
说到争议判罚,1936年奥运会显然比伦敦更为极端。女子百米大战,夺冠热门瓦洛斯维奇输给斯蒂芬,前者指责后者是男性。为自证清白,斯蒂芬只得在裁判团面前脱光衣服。1980年,瓦洛斯维奇被杀,尸检发现:其实“她”本人拥有完整的男性外生殖器。
但是,这些极端事件能不能宣判一届奥运会的成败?换言之,评判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到底看什么?
2004年,在伦敦和巴黎等其他四个城市竞争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国际奥委会曾确定12条技术评估标准:政府支持、法律保证和公众意见、基础建设、场馆、奥运村、环境、住宿、交通、安全、经验、财政、计划和遗产。
这12条标准看似复杂,其实都指向了一个目标:保证赛事正常运行,让运动员享受其中。
让运动员享受其中,不仅是对伦敦奥运会的准入式要求,同时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直接、最有效体现。那么,击败巴黎夺得主办权的伦敦,给出了什么样的答卷呢?
罢工危机,预算缩减。蒙特利尔和雅典的前车之鉴,让伦敦奥运会不得不缩减预算,英国体育大臣坦言:“全国上下都在过紧日子,举办奥运也应量力而为。”
在这种大背景下,奥运村的床都缩减成为“标配”:长度只有1.73米。号称“睡得越香,跑得越快”的飞人博尔特,只在奥运村睡了两晚就提出抗议,担心睡眠影响伤势。
安保成为外媒调侃对象。连英国本土运动员杰米里都抱怨:“这是我的参赛资格证,但这个人是谁啊?”事实上,证件上头像并不是他本人的。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杰米里拿着错误的通行证竟然畅通无阻。英国奥委会承认,“这种错误出现了不止一次”。
伦敦距离上次举办奥运会确实太久远,以至于毫无经验可借鉴。德国选手莉莉在女子七项全能比赛中因“跑错道”被取消成绩,德国代表团申诉,组委会拿出图片证据。但细看之下,发现肇事者另有其人。
事实上,类似的误判和乌龙很多。以至于颁奖仪式上,国歌放到一半就卡壳、国旗升到半空被风吹跑的新闻顶多算是花絮。
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首先要让参与者尤其是运动员们感到尊重、舒适、安全、公正。在这些方面,伦敦显然没有兑现竞选主办权时的承诺。
最让英国人伤自尊的是下面这则新闻:伦敦奥委会被曝计划在赛事结束后,把部分场馆设施卖给里约热内卢。这一消息让英国媒体感到颜面无存,他们自嘲:“首相先生,您是缺钱了吗?”但愿这句话将来别取代主题“激励一代人”而流传。
田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