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方
2011年,山东高招专科二批录取线达到180分,2012年专科录取线再平这一“史上最低”纪录,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180分的录取线,意味着高考5门平均只要36分即可叩开一所大学的门。
职校招生分数线一降再降,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大学本科连年扩招,让职校的生源大大减少;比如社会就业压力大,学历文凭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职校专科文凭,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相对弱于大学本科,更是无法与硕士、博士相比;比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大部分人选择了追求更高文凭与更深层次的知识,职校被迫走上了“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尴尬境地。
除去这些客观因素之外,职校本身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职校建校时上马比较仓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都没跟上,很难吸引考生报考;而有些职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教育与教学等也与社会严重脱节,致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不乐观,或者勉强就业但待遇低下、工作辛苦、职位低微。
以山东省为例,1998年开始探索高职院校高招录取,当时山东省高职只有2所,短短14年时间已经发展到目前的70余所。这样的发展速度完全可以称做是一种“量”的飞跃,但高职的发展之路,显然不能仅依靠“量变”,同时也需要“质变”,需要教育与教学力量的提升,需要技能优势、专业优势、就业优势等。
事实上,社会为职校提供了最大的机会和最广阔的空间。比如连年来各用工企业持续出现的技术工人荒,以及一些熟练的技工被争抢,工资收入远远高于大学生等情况。从国家总体状况来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公布过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中国城镇企业共有1.4 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为 7000 万名,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 3.5%,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按照规划,中国高级技工的比例应当达到15%,目前高级技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中国一些大城市技工缺口高达30%。
那么很显然,以侧重技术培养为特征的高职院校有着存在的必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今我们的一些高职院校等职校,其培养能力是否已经真的提高了呢,是否可以通过3~5年的教育,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
中国教育的总体情况比较粗放,而目前中国的职校发展,在重数量扩张的同时,也走了粗放的发展之路:普适有余但精细化不足,理论教育有余但实践教育不足,普通人才培养过剩而高级技术性人才教育不足等。
职校有了“量”的飞跃,但职校要真正能发挥为社会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作用,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还必须要追求“质变”,要有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就业条件创造等各个方面的“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