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红岩
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提出了“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教育”的口号,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信息化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加以解决。
一是努力解决好学前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的问题。目前,我市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环境良好,出台了《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使学前教育发展有了较为充分的制度保障。为在短期内改变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发展的大好局面,市政府应组织专门力量,依据《意见》和《通知》要求,加大对各县市区学前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各职能部门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建设进度切实到位,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服务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真正保证学前教育在较短的时期内能够大发展,较好解决我市农村学前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是努力解决好资金投向不够合理的问题。在教育资金的投入和分配方式上,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的观念和做法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还比较严重,这是造成教育资源无法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教育公平。按照有关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结余资金重点向办学条件薄弱学校和边远乡村学校倾斜,严禁平均分配。但不少县市区在公用经费结余资金使用方面存在“撒胡椒面”以及向重点学校拨付资金的情况,加剧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的发生。为有效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的状况,在财政资金的投入和分配方式上,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改“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切实加大财政资金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改变其基础教育设施薄弱、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促进社会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三是努力解决好学校布局调整不够科学的问题。为整合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加大了对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力度,但在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过多强调资源整合的优势,“城市中心”观取向严重,调整步伐过快、过大(有的县将小学数量减少了40%),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学生入学畸形集中,造成县城大班额问题突出。为克服学校布局调整产生的突出问题,布局调整应谨慎稳妥,按照“小学就近入学”的要求,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应设置小学或教学点,以减轻家长和学生在吃、住、行等方面的负担,减少安全隐患。对需要撤点的学校,教育部门应以公告形式,在市(县)级电视、报纸等媒体上进行公示,充分听取家长、学生的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实现群众满意的学校布局调整。
四是努力解决好寄宿制学校发展环境不够宽松的问题。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变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需求越来越大。但现实情况是寄宿制学校建设缺乏资金,规划滞后,同时,由于远远高于非寄宿制学校的水电、后勤管理人员等所需费用支出缺乏政策支持,造成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缓慢。为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发展改革、财政、教育、规划、土地、人力资源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在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规划、土地供应、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保障,及时解决寄宿制学校在建设、运转等方面的难题,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以适应人口流动变化的趋势和城镇化进城加快的需要。
五是努力解决好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的问题。由于农村工作生活环境相对艰苦,教师福利待遇较差,参加职称评定、教学研讨机会少等多种原因,又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强的政策措施,一些教师尤其是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不安心在农村任教,往往想方设法通过借调、应聘等多种途径调离农村学校,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稳定教师队伍,应改变非制度性的生活福利待遇补助办法,通过完善的制度性措施,切实提高和统一全市农村地区教师生活福利方面的补助标准。教育、财政等部门可对全市农村学校进行一次全面的专项摸底排查,根据自然条件、办学状况等因素,将全市农村学校区分为农村普通学校(一类)、农村非普通学校(二类,指偏远地区,如山区、滩区等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两个类别,实施全市统一的、较高标准的特殊津贴制度,解决县市区标准不统一、数额太少、对教师缺乏吸引力的问题。
(作者单位: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