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帆 摄影报道
8月15日一大早,杨应芬就带着刚买的肉和菜来到博爱县月山镇敬老院,开始忙着拌馅、和面。今天,她要为敬老院的25位老人包一顿饺子,改善改善生活。
今年42岁的杨应芬是月山镇屠王村人。她4岁的时候,母亲精神失常,由于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她家姊妹几个都是在爷爷和奶奶照看下长大的。杨应芬回忆说,尽管母亲精神失常,但对子女的那分呵护之情却一如往常。在姊妹几个上学期间,母亲经常坐在学校门口等着她们放学回来,有点好吃的都要留给她们吃。别样的家庭,使她更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也养成了对老年人别样的情怀。
为了改变家庭生活状况,杨应芬1997年在村口开了一家很小的饭店,3年后因为家庭矛盾发生了婚变,导致饭店外债累累,被迫关门。
2002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杨应芬的饭店重新开业。在她多年来没日没夜辛勤打拼和精心经营下,目前她的屠王大骨头饭店已经成为拥有10余家连锁店的当地知名餐饮企业,为上百名农村妇女和下岗工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前些年,杨应芬姊妹几个都很忙,父亲年龄也大了,就把母亲送到了市内一家福利院,这一住就是四五年。孝顺的杨应芬经常去福利院看望母亲,每次离开时,她都能从母亲的眼里读到许多无奈和无助。母亲的眼神让杨应芬思索了许多,后来,她把母亲接回家里,专门请护工照顾母亲。由母亲想到其他的老人,杨应芬决定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更多地感受亲人般的关爱和温暖。于是,杨应芬开始了她的善举。
2010年中秋节前,杨应芬将自己赶做的几十套新被褥分别送给了月山镇敬老院等几家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随后,她又出钱为全县363位孤寡、五保老人每人购买了保暖衣和棉衣、棉鞋、汗衫等。此外,逢年过节,她还买来肉、鸡蛋和营养品,委托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送给每个孤寡、五保老人。两年来,杨应芬从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中,累计拿出20多万元用于改善孤寡老人和五保老人的生活。
作为饭店老板,杨应芬每天要起大早赶集,采购饭店用的货物,每天在店里都要忙到很晚。尽管这样,她还是经常挤出时间来到附近的敬老院帮老人们洗澡,和老人们聊天,为老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每隔十天半月,她都要买来肉、菜,到月山镇敬老院和清化镇敬老院,亲自下厨,为几十位老人改善生活。她用自己的行动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子女一般的温暖。
其实她本人并不算很富裕,但却痴情公益事业。现在,杨应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去挣更多的钱,然后开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敬老院,供养那些贫困的、无依无靠的老人,让他们的晚年衣食无忧,幸福安康。“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离不开朋友们的无私帮助。做人要懂得报恩,为了让五保老人的生活更好一点,再苦再累我都无怨无悔!”这是杨应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