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党报热线/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交车上目睹之怪现象
特等奖奖现金一万元
儿童家具新国标已实施
市场执行情况参差不齐
我市首届五人制足球赛开赛
“新二十四孝”关键看“孝”果如何
今日有阵雨 预防莫挨淋
国家计算机病毒中心
发现“代理木马”新变种
银行有病让储户吃药?
中小学生游泳有“七忌”
三问鱼翅消费鼓吹者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问鱼翅消费鼓吹者
□麻 酩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近日,据“鲨鱼可持续利用会议”传出的消息,食用鱼翅非但不是对濒危物种的消费,反而是对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中国节俭美德的体现。而“拒食鱼翅是一种资源浪费”的雷人观点,引爆舆论一片哗然。(据 8月17日《广州日报》)

  为应对社会拒食鱼翅的渐浓氛围,“鲨鱼可持续利用会议”决定,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中国鲨鱼产业白皮书》,以“正确应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不公平指责,提出科学的、公正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鲨鱼产业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建议”。尽管措辞冠冕堂皇,但该协会掩饰不了的潜台词是:誓将鱼翅消费进行到底。会上,业内人士以不同角度阐释了鱼翅消费的合理性,但听上去更像是一场麻痹鱼翅消费者的危机公关。

  总体看来,鼓吹者从三方面阐释了鱼翅消费正当性。其一,鲨鱼并非濒危物种,鱼翅消费更不会导致鲨鱼陷入生存危机;其二,从中国饮食文化和节俭生活的道德层面为鱼翅消费正名;其三,鱼翅贸易遍布全球,独将矛头指向国内市场有失公允。稍加分析不难看出,以上观点用了以偏概全、误读文化、偷换概念等手法,经不起严谨的推敲和拷问。

  试问,鼓吹者站在谁的立场?该协会及鼓吹者的立场与倾向性值得怀疑。作为行业协会,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存在的直接目的就是以牟取和增进全体会员企业的共同利益,鼓吹鱼翅消费即是为实现行业利益最大化的舆论造势;另一方面,会上,与政府官员的“失语”相比,众多鱼翅消费鼓吹者都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即鱼翅业内人士。其中,香港海产品进出口贸易商会生态保护委员会负责人林丁贵认为,捕鲨是合法渔业,绝大多数鲨鱼并非濒危。而攻击“鱼翅消费导致鲨鱼濒临灭绝”说法的崔和,其身份却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不难理解,作为既得利益者和利益攸关方,鼓吹者提出议题的倾向性、客观性和合理性都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节俭文化岂能如此阐释?文化始终在“进化”,脱离时代背景空谈文化,或者将文化工具化,偷梁换柱地嫁接到集团利益之上,便是绑架文化。适应时代传承的文化叫文明,被过滤掉的文化只是历史,鱼翅食材自古有之,但绝非后人继承的理由。因此,烹食鱼翅断不该成为国人拿来标榜炫耀的传统文化。至于某些专家和业界代表所说,误捕鲨鱼,食之有“利”、弃之可惜,吃鱼翅就是中国节俭美德的说法则更加荒谬。试问,当“大款”、“大爷”们享用有着饮食界奢侈品之称的鱼翅时,何谈节俭与美德?

  洋人捕鲨是国人“免罪”的理由吗?崔和揪住洋人捕鲨,国人为何捕不得而大发牢骚,体现了全球鲨鱼资源的“公地悲剧”。必须承认,鱼翅不在洋人的传统菜谱,中国人是全球鱼翅消费的主力军。我国海域有限,鲨鱼的捕捞量亦受限制,但庞大的鱼翅消费市场在催生“素鱼翅”行业不断膨胀的同时,更撬动了全球鱼翅交易的杠杆。谁是元凶不言自明。多年来,日本人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大肆捕鲸,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唾弃;捕鲨割鳍以饱口福之欲,鱼翅食客与鲸肉食客又有何异?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