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当你不幸受伤骨断筋离时,当你关节劳损僵硬疼痛时,当你骨髓发炎经久不愈时,当你脊柱弯曲步履蹒跚时……如果你找对了医院,遇上了技术高明且对你负责的医生,那么你还是幸运的。
在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无数个不幸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又深感庆幸和满怀感激地离开这里。该院的骨科病房,每天都在演绎着现代医学再造健康肢体的神奇故事。
显微技术,让数千个可能截肢的人保住了肢体
当人类历史进程走到20世纪60年代时,断肢再植在我国方从梦想变为现实。然而,在地市级医院中,因血管吻合重建血液循环的技术不过关,大多数医院都相继放弃了这项治疗。
“离断的肢体如果不能就近在最短时间内再植,那么只能做截肢处理。身为军队医院,为兵为民、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必须拥有这项技术!”九十一医院领导班子果断决策。
派出医生到全军创伤骨科中心和全国显微外科顶级医院进修,购置最先进的显微设备,九十一医院显微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从骨科发轫而起,并相继普及到普外、胸外、脑外、妇产科等临床科室。
显微技术,改变了传统手术的“粗放型”操作模式,更精细、更完美的手术理念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以往不可能保住的离断肢体被再次复活。
2005年春节期间,博爱县一个7岁男孩在燃放爆竹时发生意外伤害。孩子左手食指、中指完全被炸碎,手掌四分五裂,拇指与手部分离,仅与前臂抽脱的肌腱相连。
拇指是手指中功能最重要的指头,幼小的年龄如果失去拇指,那么将造成终身残疾。然而手掌都没有了,拇指往哪接?
“寄养”!把血肉模糊的手掌寄养在本人肚皮下,把“无家可归”的拇指掌骨寄养到大腿内,把残存的拇指寄养到另一只手的腕部……等它们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后,进行手掌修复、拇指重建。
骨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倪国骅在为孩子作清创处理时,脑中冒出了这个高风险、高难度但又对患儿高度负责的治疗思路。
4周后,利用腹部皮瓣对手掌和断指残端进行修复。2个月后,拇指重建手术开始。手术分3个小组同时进行。取出掌骨,用胳膊带血管皮瓣逆行反转包裹裸露的掌骨,将皮瓣血管与拇指动、静脉吻合,建立供血系统;利用手掌残存肌腱建立拇指屈指肌腱和伸指肌腱;利用食指、中指手掌部残存神经转移重建拇指神经……历时7个小时的手术,一个外观良好的拇指重新回到孩子手上。
术后连续观察,拇指血运良好,颜色、温度正常。14天后拆线。半年后,拇指运动功能恢复达到满意程度。医生回访时,孩子用拇指重建的手端茶倒水,玩耍取物自如。
“我们如果不掌握显微技术,这种肢体寄养和皮瓣移植将难以完成,那个孩子的拇指重建也无从谈起。近年来,我们利用显微技术,已使得数千人避免了截肢。”倪国骅说,“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技术娴熟、整体水平较高的显微团队,30多名骨科医生中有一半以上都能熟练掌握显微技术。大家在所有直视手术中都强调显微意识,即使不用显微镜也习惯于用显微技术操作,整体手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可以说,显微技术让骨科治疗锦上添花。”
拔“骨”助长,让经久不愈的骨髓炎患者病除骨愈
世上有“拔苗助长”的人,但“拔骨助长”却鲜有耳闻,更不曾听说过为了治疗骨髓炎而先将其正常的骨头断开的事。但是,九十一医院就这么做了,而且疗效甚好。
这种疗法被称作骨搬移或骨延长治疗骨髓炎法。在全省率先把这种疗法用于临床的就是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骨科。
2009年5月,一位从信阳来焦打工的60岁老汉入住该院骨二科。患者于5年前因左小腿骨折在其他医院做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患肢发生骨髓炎,原治疗医院为其实施二次手术,去除内固定钢板,改为体外固定。
然而,断肢骨髓炎并没有消退,反而愈加严重,患者小腿形成3个窦道,迁延不愈,流脓流水,恶臭难闻。常规的疗法已经难以奏效,《中华骨科杂志》曾报道过北京某医院可采用骨搬移法治疗此病,但一打听,手术费20多万元,患者无力支付高额费用。
骨科二区主任李贵山没让病人去北京,他自己去了。找教授取经,购买所需器材,他决定在焦作开展此项手术。
患者胫骨病坏部分被截去了9厘米。然后,在胫骨上端正常部位实行人为切开,并安装可向下牵引的外固定架。术后一周开始,每天向下拉伸1毫米,促使健康的骨头向下延伸生长,如此拉伸持续3个月。半年之后,X光片显示,病骨切除的两端基本吻合。一年后,患肢新生骨质与健侧达到一致,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劳动。
无独有偶,博爱县个体户赵某,也是在该院接受了此种疗法而结束了长达10年骨髓炎病痛折磨的人。
赵某于1989年在小腿骨肿瘤切除后继发骨髓炎,至2010年来到九十一医院时,患肢因骨头坏死萎缩导致胫、腓骨关节脱位,病腿较健侧短了8厘米,患者架着双拐才能勉强走路。
手术中,患者病骨被切除27厘米,切除长度创全国之最。术后同样采用骨延长法,每天1毫米的拉伸长度分4次完成。数月之后,X片显示骨组织形成。一年半之后,患者可以徒步行走。
自2009年以来,该院已成功开展骨延长法治疗骨髓炎患者10多例。目前,在我市能够独立开展此项治疗的仅有九十一医院。
人工关节,让关节“锈死”的患者健步而行
人从40岁以后,从头到脚的骨骼关节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磨损退化。40岁以上的人60%会出现骨质增生,60岁的女性80%会患关节炎,70岁的女性半数会出现关节变形……
骨关节病占到骨科非创伤性病例的80%以上。有效治疗关节疾病,为广大患者排忧解难,九十一医院骨科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让一例例无法行走的患者健步而行。
温县小伙子郑某今年20岁,自12岁就出现双下肢串疼不适症状,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愈加严重。郑某曾到郑州、北京等多家大医院就诊,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双侧股骨头坏死、双膝关节炎,虽经保守治疗,但效果不好,病情反而逐渐恶化,双髋、双膝关节僵直,无法行走。多年来,郑某只能终日卧床,双下肢肌肉严重萎缩,生活不能自理,终日处于痛苦之中。
今年年初,郑某入住九十一医院骨三科。“一定要让这个年轻人站起来。”骨科专家靳方运与有着“河南省百名技术英杰”称号的骨科三区主任李文平等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决定为郑某实施双侧髋关节和双侧膝关节置换术。
而今,接受了四关节置换的小郑终于站立起来,迈出了人生新的脚步。国内知名专家评价说,此类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四关节同时置换的病例非常罕见。而四关节同时置换,在我市尚属首例。
膝关节病变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今年86岁的杜某,双侧膝关节退行性病变已经6年,不能站立行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为杜某患有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心脏内放置了3个支架,并装有起搏器,还有风湿造成的骨质疏松和长年缺乏活动所造成的肌肉萎缩,让多家医院望而却步。
明知治疗风险大、愈后效果不好,但九十一医院骨科没有将患者拒之门外。经多个相关科室集中会诊,在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杜某接受了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3天,杜某能够下床站立。7天后,杜某可以扶着助行器行走。老人激动地说:“没想到我活到这把年纪,又开始了第二次走路。”
手术不是治疗的全部。九十一医院从人文关怀出发,建立了焦作市首家骨科无痛病房、焦作市首家骨关节俱乐部。病房里有一支术后专业康复团队,每一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都会得到细致入微的术后康复指导。医生除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外,还每月举办人工关节置换者茶话会,以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康复指导,同时为患者之间进行康复交流搭建平台。
专业团队,为患者生命和运动功能保驾护航
专业的团队、精湛的技术,让九十一医院在脊柱疾病治疗领域不断攻克难关、战胜顽疾。
2008年12月,该院骨三科收治了一名来自安阳农村年近六旬的腰椎肿瘤女性患者。磁共振检查显示:患者腰1到腰3椎体存在一个大肿瘤,且肿瘤组织已侵入椎管、椎体和腹膜后,神经根和马尾神经严重受压。
骨科医生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患者肿瘤部位与肾脏、输尿管等重要脏器毗邻,四周都是大血管和神经,别说切除干净,就是怎样剥离下来都是一个难题。况且脊椎是人体的顶梁柱,锥体切除后如果没有合适的假体替代,患者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这样的手术对北京、上海的大型医院来说也是一个高难度的病例。
骨科三区成立了专门的医疗小组,经过反复讨论和周密的术前准备,开始了一场无影灯下的战斗。仔细分离椎管内的肿瘤组织,彻底清除椎体旁的肿瘤,切除被肿瘤侵蚀的锥体,以骨水泥代替原来的椎体,以椎体钢板辅助固定……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之前下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患者能够下床行走活动。
2010年年底,我市首家小儿骨科在九十一医院成立。由此,14岁以下的骨病患儿有了一个专业化、规范化的治疗机构。
在此之前,儿童骨病按成人治疗,医源性损害的病例时常发生。一些缺乏专业知识的医生对外伤骨折的患儿实施切开内固定,钢板碰到了骨骼生长线还不知道,导致人为影响儿童骨骼生长。
小儿骨科的建立,为常见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马蹄足、先天性手足畸形等提供了及时矫正、专业治疗的机会。在这里,多发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90%以上采用非手术疗法,即在传统手法复位基础上利用克氏针经皮固定技术,收到了与切开复位同等的效果,且创伤小、成本低,避免了骨筋膜室高压情况的出现。
2011年8月,中日友好医院股骨头坏死重建分中心在该院骨四科设立。自此,干细胞移植、打压植骨+干细胞移植、带血运骨快移植等“保头”治疗新疗法为股骨头坏死患者带来福音。中日友好医院定期派出专家来该院会诊、指导手术。仅今年上半年,就有20多位股骨头坏死患者在此重新迈开了有力的脚步。
应当说,九十一医院骨科系统起步较晚,但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精神,让这一科室发展快、步子大。而今,该科在诸多骨病治疗领域已走在前列,这里也成为当地医院中骨病患者入住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