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家门口的“乡村都市”
一以贯之 重在持续
全力创建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市
博爱博才蔬菜合作联社优势尽显
省委巡视组回访督察我市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
市青年农业科技大奖赛启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南日报》八月十七日报道
家门口的“乡村都市”
—— 焦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扫描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河南日报记者 李建华

  焦作日报记者 杨仕智

  这个暑假,沁阳市沁园街道袁屯村10岁的赵鑫哲有地方玩了,他和村里40多个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每天一起在新型农村社区的电教室里,做作业、玩游戏,有专人负责辅导和照看。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在附近企业上班,他们再也不必为假期孩子的安全和学习担心了。

  在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的朱村美苑社区,一期5栋16层高楼、16栋6层楼房已落成。社区配备了深水井自动供水、太阳能热水供水、天然气供气等系统,并规划有综合服务中心、医务室、图书室、活动室、生活超市、幼儿园等服务设施。新楼房宽敞明亮,新栽的树木成荫,村民们欢欢喜喜搬进来,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今日怀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风头正劲。目前,全市新建成多层、高层住宅楼547栋23057套,新建成别墅型住宅1027套,总建筑面积达291.2万平方米,入住人口46050人。

  焦作市委书记路国贤说:“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焦作持续转型的第三乐章,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就是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破题之作。”

  破题解难峰回路转

  作为资源枯竭城市的焦作市,自上世纪90年代,将改革发展的罗盘定位为经济转型之后,持续抓转型,务实求发展,先后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经过多年的持续转型发展,焦作市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具备了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密集紧凑,工业、农业、旅游基础较好等优势。焦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中如何定位,如何在持续转型中进一步提升,是全市上下都在思考的问题。

  焦作北边是山,南边是滩,中间是优质农田,工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更不能走牺牲环境的老路,可供工业发展的土地空间、环境容量有限,要素制约加剧,这是焦作经济转型必须破解的难题。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发文支持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之后,焦作市进一步强化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奏响转型第三乐章,开始由单项推进向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转。

  新型城镇化如何引领?现代城镇体系如何构建?核心城市如何发展?中心镇如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如何布局?城乡建设如何统筹?城乡二元结构如何破解?一个个问题摆在了面前。学习,讨论,调研,借他山之石结合焦作实际,焦作上下形成共识: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这是统筹焦作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战略基点。

  焦作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市直单位一把手都建立了自己的帮扶联系点。

  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配套政策的通知》和《焦作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

  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上,确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3年建50个、8年建100个新型农村社区;明确了“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24字方针;指明了向城市、产业集聚区、有条件的中心镇集中,城中村、城郊村、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有条件的中心村和不适宜居住村庄优先的发展路径。

  高端定位着眼长远

  焦作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是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重要板块,具备了高端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条件和实力。

  “新型农村社区新在以人为本,新在统筹协调,新在重视基础,新在产城互动,新在土地集约节约。”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说,“焦作要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基点来打造,科学统筹,高起点规划,高端发展。”

  焦作市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结合土地利用总体目标、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人口和资源向1个中心城市、4个城市组团、8个功能区、20个节点镇聚集的同时,规划新型农村社区102个,可整合村庄298个,入住人口63.18万人,计划总投资336.05亿元。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宜居性原则,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理念,实行“六通六有两处理”:即通路、自来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和宽带,有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连锁超市、文化活动室、公共活动场所和幼儿园,垃圾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施亮化、绿化、美化工程。

  修武县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一城三镇三社区”:包括县城,周庄新市镇、七贤旅游小城镇、当阳裕旅游小城镇以及葛庄新型社区、五里源新型社区和周流新型社区。周庄新市镇规划面积3.9平方公里,总投资100亿元,可集中安置农民2.15万人,吸纳周边产业人群、其他乡镇农民及城镇人口,远期常住人口可达10万人,将成为焦作的卫星城。

  节约集约土地效显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焦作市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按照“整合村庄不少于3个,集聚人口不少于5000人,节约土地不少于300亩,新建住宅6层以上,建设1个综合服务区,建立1套社区管理体系”的标准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效果显现。目前,全市已腾出土地6430.7亩。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353611”标准,即来自焦作实践。经测算,焦作已规划的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8.83万亩,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腾出新空间。

  孟州市根据全市村庄分布状况,结合自然风貌、产业布局、历史文化等实际,规划了长店中心社区、祥和新村等6个新型农村社区,总投资40亿元,建成后可居住3.8万人,节约土地5160亩。

  武陟县西滑封新型社区依托村里良好的产业基础,合并东滑封、王顺两个村,占地500亩,计划建设15栋7层和5栋12层住宅楼,建成后可容纳1.5万人,节约土地1686亩。

  统筹协调资金不难

  焦作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创新方式方法,采取向上争取、财政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筹、市场运作等多元方法,较好地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全市获得省级新农村示范村专项引导资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7180万元。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每个县市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每个城区不少于500万元。去年,全市共整合部门项目资金1.2亿元,吸纳社会各类资金21亿元,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温县设立专项资金,建立联村帮建工作机制,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岳村新型社区占地396亩,规划整合4个行政村,容纳村民3916户1.3万人。岳村党支部书记张俊良说:“如此大规模的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县、乡拿一点,县直企事业单位结对帮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群众拿一点,这道难题就解决了。”

  沁阳市利用“指标漂移”、“占补平衡”政策,将乡村集约腾出的土地指标,置换到城市周边,利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级差效益,将获得的土地纯收益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具有区位和交通优势、土地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地方,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土地指标换资金、收回旧宅基地变现、开发商留取一定商业门面房和出售一定商品房等措施,筹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该市组建瑞源公司、丰庆村镇地产等投融资平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进行融资、投资。瑞源公司承担了和谐家园、水岸花园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总投资7.4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整合周边11个村庄,可吸纳1.13万人入住,节约土地3305.4亩。

  生活就业样样周全

  农民搬进新社区后,去哪里干活,到哪里挣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产业支撑、多元就业、保障农民利益、让群众满意,是焦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沁阳市实行产业支撑、多元就业、多渠道增收等方略,实现了住在新社区、就业家门口,长远生计有保障。为确保每个社区形成一个产业支撑体系,确保每户有一人就业,该市加快了新能源、光电信息、现代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体系发展,强力打造百亿产业集群和千亿产业集聚区,大力开发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工作岗位,吸引15万农民家门口就业。

  武陟县北郭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蔬菜、“四大怀药”和小杂果种植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可整合5个村、安置4851人的余会社区,依托西余会村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大力种植黄瓜、苦瓜等蔬菜,并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日光温室110座,蔬菜种植近1000亩。

  温县马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合并3个行政村,可节约土地700余亩。该村党支部书记马栓牢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引导农民‘上楼’,最重要的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这样才能让农民住得起、留得住,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他们把土地流转、产业集聚发展,作为破解多元就业难的重点来抓,村里以土地参股企业得到的收益用于村公益事业,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每年可得到近800元的稳定收益,还可以到村里的20多家企业上班挣工资,农民不仅成了产业工人,也变成了股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