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赵萍萍
从低档次的农机零配件到高端化的汽车零部件、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从最初的两三个小厂区到如今德汇等7个规模化、现代化园区;从最初的年产值几千万元到如今的年收入二三十亿元……中轴集团15年创造了焦作乃至全省、全国同行的发展奇迹。
金融海啸没有把它击倒,每年都以两位数字的增长率让它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中国机械工业500强、河南省百强企业;如今,国际化的经济疲软还在蔓延,而它则巍然屹立,今年上半年经营收入增幅在40%以上……中轴集团正以独有的魅力书写着一个中国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传奇。
奇迹,传奇,令人惊叹,让人惊羡。然而,当我们走进中轴集团进行深层探究的时候,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不断从这里的职工口中跳出:科技创新。对该集团来讲,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科技创新拉动超常发展
中轴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一无资本,二无产品,上世纪90年代初靠着一项全国科技进步推广项目——楔横轧技术的引进,种下了日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因。依托当时高速发展的农机花键轴市场,该技术为企业开辟了一个新市场,中轴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
从楔横轧技术的引进开始,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企业的共识引领了中轴集团的持续发展。在该集团成立不久的1999年,该集团董事长马海洋发表了《关于科技工作的战略思考》的文章,同年11月召开了中轴集团第一届科技创新大会,并出台了第一部系统的企业科技发展规划,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企业的指导思想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2000年开始,该集团组成了集团的专业科研团队,由该集团总经理挂帅。依靠楔横轧技术,短短3年时间,中轴集团拿下了农机花键轴行业的半壁江山,成为行业排头兵;又靠着创新的冷拔油缸技术,在煤矿液压支柱行业一跃进入前3名。
2004年,该集团把从德国引进的高速高效外圆曲面磨削技术与楔横轧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了独有的发动机凸轮轴制造专用技术,实现了零部件到成套组装的飞跃。仅用7年时间,该集团就成为全国最大的车用柴油机凸轮轴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大功率车用发动机凸轮轴生产企业。
2007年前后,该集团依靠创新的热模锻工艺,一举成为全国重卡传动轴锻件领军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了60%。
2008年,该集团涉足专用车行业,当时该集团在全行业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弟弟”。3年过去后,依靠创新的轻量化技术、一次成型大梁技术、半挂车侧翻自卸自救技术、激光定位防侧滑技术等几十项专利技术,该集团的半挂运输车跻身全行业十强。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同行业产量下滑57%的大环境下,该集团的专用车逆势增长了89%。
中轴集团成立15年来,获得国家技术专利150多项,成为氨阀门国家标准起草、制定单位和多项产品国家标准主导参与制定单位,每年的研发经费超过销售收入的5%。
创新理念决定技术成效
在采访中,该集团的技术创新理念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术创新理念决定技术创新成效的大小,技术创新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该集团总经理朱天合告诉记者。在发展初期,由于实力很弱,中轴集团一般以引进创新为主,然后加以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技术,并没有急于涉及原始创新。该集团的凸轮轴生产技术、热模锻技术等,都是先从行业的前沿技术开始,从引进创新开始,加上与国内外设备制造商、工具刀具制造商的交流,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独有技术。
引进创新也不是不要原始创新。据悉,全世界的凸轮轴生产基本上是三种形式,一是锻造的,二是铸造的,三是组装式的。前两种做成后,第三种由于被世界上的几个大公司垄断,引进创新的路子走不通,该集团就从单元实验开始,成功攻克组装的难关,从设备、工艺、产品上进行设计和开发,实现自主原始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在产品战略的框架下,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这是该集团的又一技术创新理念。
中轴的主战略是以技术创新支撑的产品战略。该集团的战略规划是从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现状开始,围绕市场选产品,即根据产品寻找技术,然后再作出技术开发计划,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那些与该集团的产品战略没有关联的技术,该集团则选择放弃。
既要有超前性,又要讲究实效,选不选这个技术项目,不看它听起来时不时髦。这是该集团技术创新的务实理念。
一项技术从创意的产生,到基础研究、实用研究和实验室成果、中间试验、产业化模型的建立,一直到产业化、产品批量投放市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该集团从哪个阶段介入很是讲究,这也与行业规则有关。如该集团做低端农机零配件的时候,往往依靠技术质量和成本优势直接从成熟的产品市场里争夺份额。但这样的做法,如今在汽车行业尤其是在发动机精密零件的制造行业是行不通的。一个新机型的开发,往往有两到三年的时间,有时候还会更久一些。作为零部件供应商,该集团从汽车发动机生产厂家的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一路配合主机厂的研究实验,最终批量生产的时候,零部件的订单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该集团的生产计划。
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每年的7月28日,是该集团的厂庆日。在历年的厂庆活动中,该集团多数都以技术创新为主题,最早的形式是技术人员座谈会,后来演变为技术创新经验交流会以及技术创新论坛。今年的厂庆日更是出新,该集团举办了第一届科技节。这样的变化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中轴人对依靠科技发展企业观念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该集团正是通过创新机制的打造,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该集团从2001年7月开始就建立了技术人员项目承包激励机制,后经多次修订,到2009年12月,更名为技术创新体制,激励的对象涵盖了所有技术人员、一般职工,同时也对基层子分公司进行激励。该集团的技术创新体制后来与成本责任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并称中轴三大机制,并于2003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管理成果二等奖。
该集团重视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建有省级发动机凸轮轴工程研究中心和若干个专业研究所,并根据技术发展规划和产品研发的需要,建有各专业所需的实验室、检测室。
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该集团1999年建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拔尖人才和特殊人才管理制度;2009年10月出台了《加强人才和职工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了首席工程师制度,并对公司各类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制订了分类分层的培训提升计划。在注重建立自己的技术团队的同时,该集团根据重大开发计划,不失时机地从外部聘请行业顶级专家和技术领导人物,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15年来,该集团从外部聘请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才80多人。该集团的远程专家系统更是把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及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国内外14个大学、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人才队伍建设也成就了该集团特有的两大创新团队,即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创新团队和以工人技师为代表的一线职工技术创新团队。第一个团队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以工程院院士、行业顶级专家为领军人物的创新团队,主要负责重大项目的攻关,如凸轮轴产品从无到有、热模锻技术的建立、成套装备研发等;第二层为该集团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承担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产业化的前期技术准备及工艺技术创新等重要技术创新工作。第二个团队为以本单位的广大工人技师为代表、引导全员参与的广大一线职工组成的创新团队。近5年来,由一线职工完成的“五小”技术成果有220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