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张俊杰、任永立) “现在看病可真方便,我们也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医疗待遇,俺对未来生活更加充满自信。”8月13日上午,武陟县西陶镇西陶村第四卫生所刷卡处大司马村农民邢春娥高兴地告诉笔者。
看病刷卡是该县推行新农合门诊统筹管理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353个行政村已有17万户72万余名参合农民和邢春娥一样享受到了更多的医改成果。
该县是河南省首批新农合试点县之一,率先在全省实施信息化管理,并探索创新实施“门诊统筹+住院统筹”补偿机制,国家卫生部、河南省卫生厅多次在武陟县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
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影响,门诊统筹在实施过程中有诸多不和谐。该县谢旗营镇谢旗营村第二卫生所所长贾小双说:“门诊统筹基金的平等分配,导致就诊患者较多的诊所出现‘前半月报销,后半月不报销’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竞争性,直接影响到新农合惠民政策的落实,易发生医患纠纷。”
对此,该县卫生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以提高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入点,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抓调研,走乡入户问民生,贴近群众察民情,将门诊统筹管理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惠民政策结合起来,着力推进门诊统筹健康发展。
“一个乡镇卫生院过去平均要管理40所村卫生室是非常难的,对村医的违规行为存在难管、难治、难查、难处理现象,而且行政管理成本也非常高。”谈起门诊统筹新型管理办法,该县木城镇卫生院院长高斌深有体会,“现在,卫生院的管理轻松多了,村医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自主上门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也非常高,个人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群众的投诉举报明显下降了。”
在推进门诊统筹中,该县探索了“人均定额、超支不补、节约流转、全县通用”的新型管理办法,为每一个参合农民建立了个人账户。参合农民在全县可跨乡跨村自主选择任何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门诊就医时免收一般诊疗费,诊疗账户用于支付县、乡、村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一般诊疗费补贴,门诊账户与诊疗账户捆绑使用,个人账户可以家庭成员统筹使用,参合农民在本县任何一家乡卫生院、村卫生所看病就医享有同等的新农合待遇。同时,将门诊统筹与村医收入“六挂钩”:一与参合农民人数挂钩;二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挂钩;三与药品零差率销售补贴挂钩;四与服务质量挂钩;五与门诊输液比例挂钩;六与违规行为处罚挂钩。该县詹店镇大茶堡村村民赵艳萍一家六口人,丈夫因股骨头坏死长年依靠轮椅活动,经过该县卫生局工作人员对新农合政策的宣讲,他当场缴纳了全家2013年度新农合参合基金。
为保证新农合惠民政策落实,该县卫生局将出台的各项新农合监管制度以告知书的形式张贴在全县14个乡镇352个村街的显要位置,并发放到全县17万农户、1000余名村医和35家基层医疗机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将卫生局长的办公电话向社会公开,群众对有不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应当门诊输液而不给群众门诊输液、不按规定报销结算或乱收费,特别是充当“医托”等违规行为的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可以随时投诉,卫生局及时组织人员查证落实,做到处理要依据、结果要反馈。
该县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常元升说:“现在的门诊统筹有效地解决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使群众和广大医务人员对医改政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利益,实现确保参合农民实惠更多、确保乡村医生待遇落实、确保县乡医院健康发展、确保卫生系统形象提升的‘四个确保’目标。目前,全县1039名村医人均收入由每人每月1100元提高到1600元,增长45%,稳定了村医队伍,调动了村医服务群众的积极性;由于群众可以在全县范围内自主择医、自主门诊、自主住院,形成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良性循环;促使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自我加强管理、自我约束行为,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极大地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实现了零成本管理。通过社会调查,群众满意率达到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