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实习生 申孟杰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所以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精神体现最直接、最充分、最动人的地方就在ICU——重症医学科。2012年2月份,在经过一年的筹建后,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也就是ICU开始正式接诊病人。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该科主任任陇滨带领全科医务人员,用精湛的医术与死神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树立了市中医院大医精诚、克己为民的品牌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
前不久,一名4岁的小孩不慎从小推车上摔了下来,造成严重的脑外伤。该患儿入院时呈昏迷状态,两个瞳孔散大,呼吸节律紊乱。任陇滨立即带领ICU的医护人员进入紧急状态,有条不紊地采取电子冰帽、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电除颤等措施进行抢救。最终,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之后,又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护理,孩子的各项生命体征都恢复了正常。当孩子被转出ICU的时候,孩子的母亲拉着任陇滨的手激动地说:“要不是你们,我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孩子了。”而像这样与死神赛跑的抢救病例,在市中医院ICU却时常上演。
只要被送到ICU的病人,都是病情危重,所以在抢救过程中,治疗、用药、各监护参数的分析、安全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允许有一点疏忽。任陇滨经常对科室的医护人员说:“一个小小的失误,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只是工作上的一点纰漏,而对于病人来说,就意味着可能丧失生命。”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日常工作中,任陇滨对每一位患者都是抱着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检查,细致听诊,认真查看记录,严格查看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数据。特别针对诊治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他总是沉着冷静分析病情,寻找最佳有效的治疗方案。用任陇滨的话说:“因为病人病情的多样性,ICU很难借鉴前人的经验,所以这里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必须做到专业知识过硬、业务技能熟练。”
当然,作为一所市级医院ICU的负责人,任陇滨熟练的医学抢救水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到ICU工作之前,他一直在市中医院急诊科工作了十几年,曾在上海市急救中心和北京朝阳医院急救中心进修,跟随全国著名急救专家李春盛教授学习,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并在心脑血管病、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中毒等危重症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今,他还依然担任急诊科副主任的职务。
2006年,在一次急救过程中,患者出现突发性抽搐,心脏停跳,任陇滨立即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迅速组织抢救,经过电除颤、心肺复苏等措施,并持续抢救了30分钟,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这一病例在当时引起轰动。也正是凭着这种熟练的急救技术,在任陇滨的带领下,组建不久的市中医院ICU已经在我市的重症监护学科方面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身为ICU的负责人,任陇滨并不满足,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市中医院的整体重症监护水平。日常工作中,他狠抓严管,要求科室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并制订了各项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方案,不断强化岗位培训。同时,对于临床上的薄弱环节,任陇滨积极开展专题讨论和技能培训,鼓励科技创新,使整个科室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特别是针对ICU 病房管理,任陇滨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各级人员的职责、工作程序、技术操作常规以及护理制度、查对制度、探视制度、交班制度、差错事故预防措施等,确保了ICU人力、物力的最优运转。
如今,在任陇滨的带领下,市中医院ICU像一个高速运转的车轮,奔驰在生命的最前线;这里的医护人员像一个个荷枪实弹的战士,冲过一个个生命的险滩。“病人和家属的托付是对ICU人最大的信任,我们实在没有任何理由有丝毫的懈怠!”任陇滨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