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4位,有1500万人。在修武,马姓也是大姓,有7000余人,位列前十。修武马姓主要聚居在五里源乡,尤以五里源村、李固村和西板桥村为多。
汉族马姓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其远祖为伯益,始祖为马服君。伯益是帝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舜时东夷部落首领,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九世孙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便将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战国初,晋国执政大臣赵衰的七世孙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当时,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他奉命抗击秦军进攻,获胜后战功卓著被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服”字,遂以马为氏。此后,马家后代又在西汉武帝时期从马服迁到了当时的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定居下来,所以《姓谱》一书中记载说,“马”姓的发源地是扶风。他姓改为马姓的,如东汉大司徒马宫,本姓马矢,后改姓马;司马迁族人,改姓司姓或马姓。
马姓历史名人有:马武,一代名将,新莽末,参加绿林起义军,归刘秀,被封为扬虚侯;马融,著名哲学家;马良,东汉文士,学问好,才气又高,文章动人;马援及马腾、马超父子都是东汉名将;马钧,三国魏时机械制造家,因改革绫机而闻名,曾制造翻车,指南车等,其所用机械原理比国外早七、八百年;马殷,五代时楚国的建立者,在位27年;马远,南宋时著名画家;马瑞临,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马致远,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当代则有IT精英马云和台湾地区领导马英九等。
修武马姓主要聚居在五里源村、李固村和西板桥村,其中李固马姓系由五里源迁去的马姓,其共同始祖为马骥,明时由直隶定远县迁来。据民国县志记载,当时已传繁衍至12世,有83户482口人;西板桥马姓始祖为马朝纲,明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至民国20年已历15世,有22户120口人。
修武马姓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当数明代曾做过知县的马澜了。马澜生于成化年间,卒于嘉靖年间。马澜年轻时体弱多病,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他刻苦治学,读书不倦,虽有顽童嬉戏于背,仍能手不释卷。宏治十七年(1504年)中举,其后累考进士不第。后被吏部分发任昌东县知县,廉能勤政,为上司所器重。任官六年,正在前途无量时,突然对官场产生厌倦,以体弱多病为由提出辞官,上司和同僚十分惊讶,极力挽留,但马澜去意已决。有人问他辞官的原因,他说:“我听古人说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出身一介平民,而官至一地父母,居官食禄六七年,这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人生贵在适志,我怎么能以多病孱弱之躯而久劳于簿书钱谷呢?”归乡后,被修武县知县聘为每年的乡饮大宾。
此外,明代孝子马恂的事迹也见于县志。马恂是县学秀才,少年时期就失去了父亲,但他对母亲极为孝顺。母亲身患疽痈,他用嘴吸去脓血,再往里注药,母亲得以痊愈。母亲去世后,他又守墓三年,当时有两只白鸠在树上结巢,人至不惊,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