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本报通讯员 杨文娟
“在7月份的炎热天气中,我们全班人员走街串户,加大安全用电宣传力度,并为困难客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确保用户用电安全……”这是记者在孟州市电力公司西虢供电所马四班长工作室的一本《阳光电力服务登记簿》上看到的工作日志。
马四何许人也,为何会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其实,马四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为一名普通的农电工,他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热心的服务“点亮”了万家灯火。哪家农户的电路有故障,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排查、维修、送电……他用这种雪中送炭的方式感动了用户。为此,他也成为2011年度感动焦作十大人物之一。孟州市电力公司为了表彰先进,使更多员工向他学习,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工作室,这就是马四班长工作室的由来。
走家串户之中演绎人间真情
作为农村电工,主要职责是挨家串户抄表、安装、维护。工作的特殊性,使马四对辖区各家各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95岁的老人雷素珍和70多岁的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儿子患有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儿媳妇有残疾长年拄着双拐,马四三天两头往他们家跑,挑水搬煤、打扫卫生。遇到三位老人有点头疼脑热的,他还买药、找大夫、送老人上医院。提起马四,雷素珍就泪光盈盈地说道:“他比我自己的孙男嫡女都来得勤!”
2010年春天,罕见大旱,乡邻们争着接线、装表、浇地,马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常常是这个村民小组的电表刚校好,那个村民小组就有人找,这个井口的电线刚扯好,那里又有水泵等接线了。为了不耽误乡亲们浇麦,马四的手机24小时开机,接到电话,问清楚对方的姓名、小队、井口、浇地时间,就随手用圆珠笔记在自己的胳膊上,无论是凌晨还是正吃饭的饭点,他都会及时赶到。几天下来,他的左臂密密麻麻记满了字,用香皂洗好多遍还是印记斑斑,可辖区村的地却顺顺当当浇了两遍,天旱仍是丰收年。
披星戴月之中点亮万家灯火
西虢镇落驾头村村民陈凤莲在滩地办了个养猪场。2010年12月份的一天夜里,雨夹雪,漏电保护器烧坏了,养猪场停电,正赶上有几头母猪要分娩,当时已经是深夜1时多了,陈凤莲无奈之下只好给马四打电话。马四二话不说,起身就走。外面是天寒地冻,滩地离家还有二三里地,妻子劝他等天亮再去,可他想到焦急等待的陈凤莲,硬是冒着严寒,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猪场,帮助陈凤莲修好了设备送上了电。回到家后,他全身已经湿透,为此感冒发烧了好几天。
在新一轮农网改造中,40多岁的马四天天跟着那些小伙子爬高上低,架线、安装,晚上回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妻子心疼地说:“你把咱家当旅馆,天天早出晚归我没意见,可你也得保护自己的身体啊!”
别看马四心软,在涉及到用电安全这一原则性的问题上,他却强硬得很。谁家盖新房,需要架设临时线,必须购置保护器,不买保护器,马四坚决不接线,中途停工,还必须把临时线撤除,绝不贪图省事留下隐患。正因为这样,18年来,马四负责的落驾头村没出现过一起大小用电安全事故。
辛勤劳动之中绽放智慧之花
有人专门为马四算过一笔账:18年来,他架过的电线长达2400公里,爬过的电杆累计12600根,留下的值班记录厚度超过6.48米,修过的各种设备多达几万件,做过的好事更是不计其数……
在工作之余,他却没有忘记技术创新。他在工作中发现,有时候天下雨,电力线路会突然短路,而要排查出故障,就要全班人员的出动,用时两三个小时也不一定能排查出故障点。能不能发明一种仪器,短时间内就能排查出故障点呢?他的徒弟中正好有人会无线电技术,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全班人员的支持。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就带领工作室的全体人员潜心研究,试验、失败,再试验、又失败……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今年5月份,一种名为高压线路接地故障检测仪终于研制成功,并且获得了河南省电力公司QC发明三等奖。
(马四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