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暑假生活即将过去,记者在和一些返校的大学生攀谈得知,许多想在暑假期间打工挣学费的大学生没能如愿,原本被商家看好的“暑期工”不再受欢迎。
本报记者 朱颖江
实习生 张 鑫
小李是某高校的大一学生,这个暑假,她过的有些郁闷。
7月20日学校正式放假后,小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奔波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也未能如愿,那些招工的商家一听是“暑期工”,就很直接拒绝了她。
“他们(指商家)明明缺人却不用我。”求职屡屡碰壁的小李,向同学抱怨寻求安慰时却发现,同学们的遭遇和她一样。
小李说:“哥哥、姐姐上大学时,每年暑假打工都能挣到很多零用钱,可轮到我上大学时,暑假却找不到工作。原本受商家欢迎的‘暑期工’,怎么突然就不受待见了?”
“招聘服务员,月薪1500元。”“急聘打字员,工资面议。”走上街头,细心留意你会发现,招工广告比比皆是,可当记者以一名大学生的身份去应聘时,这些需要用工的商家以工作时间短为由拒绝了记者。
和平街一家销售品牌鞋的商店招工,店主得知记者只能呆一个月时间,他直接拒绝了记者。记者询问店主原因时,店主说:“我培养你上手(独自销售)需要20天左右,你这边刚熟悉环境就该走人,我还得重新招人,这不提高了我的用工成本吗?”
随后,记者又到解放路上一家蛋糕房应聘,接待记者的店长称,他们只招长期工,从去年开始,该蛋糕房就没有雇用过“暑期工。”如果记者能呆半年,可以考虑聘用。
学生放暑假休息时间大概两个月,这两个月对于学生来说是“漫长”的,可是对于商家来说却是短暂的,以前商家聘用“暑期工”考虑更多的是应急,可随着经营成本的提高,商家不得不考虑用工成本以及质量等因素。
在新华街大杨树经营快餐店的小黄说:“‘暑期工’不好管理,现在的学生对工作很挑剔,有时候受点委屈就不上班了,连招呼都不打,让人头疼。”
“用‘暑期工’是给他人培养人才。”某旅行社负责人说,暑假是旅游旺季,前几年的时候,每到快放暑假的时候,他都会到我市的一些高校找学生当导游,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带团外出需要近两个多月的时间,为了让这些熟悉工作流程的学生第二年还来旅行社,他提出扣留一部分工资,即便是这样,那些有了工作经验的学生第二年还是会选择跳槽。
“这两年,由于商家拒用‘暑期工’的情况越来越多,使许多学生放弃暑假打工,而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回归对学生来说是好事。”某高校的李老师坦言。
我市劳动部门工作人员也不建议大学生暑假打工。据工作人员介绍,我国《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中所称的“劳动者”和“职工”均是指已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人。而大学生利用假期打工,尚未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一旦权益受到侵犯很难维权。
“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比打工更有意义。”学习法律专业的小张,暑假选择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学习,他说,这一个多月的学习,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他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