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家禾
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市1000余名基层农民群众和数百个民间戏曲小团体踊跃报名参加,历经4个选拔环节、13场角逐,焦作市首届“说唱脸谱”农民戏曲票友大赛于8月16日在市龙源湖公园落下帷幕。
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10岁,既有本地的“土著”,又有在焦务工的人员,参赛剧种包括豫剧、曲剧、怀梆、评剧、京剧等10余种。比赛现场除了戏曲,还增加了特色才艺展示、比赛单元专家点评、现场群众互动等流行元素,穿插的太极拳、秧歌舞、抖空竹等民俗表演也为比赛增加了看点。
据市委宣传部统计,大赛吸引现场观众超万人,知晓群众有上百万人,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农民。大赛总制片、市广电局文体中心主任陈生说:“没想到节目这么火,我的手机都成了热线电话。”
为方便群众就近参与,初赛大都放在了各县市区的农村文化中心。早在2001年,市委就提出建设农村文化中心的任务。农村文化中心普遍建成之初,全市范围内先后组织开展一系列“送文化下乡”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受时效性、规模等因素影响,持续时间较短,群众积极性不高,产生了“想看的看不到,不想看的偏偏送过来”的供需背离现象。
“如今的现代农民已从封闭的小农思想中解脱出来,敢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传统的逛庙会、放电影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而活跃在民间的文化团体大都为‘自发型’,缺少扶持引导,人员流动快、活动不规律,往往自生自灭。”市委宣传部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文化活动,一怕缺少经费无钱办,二怕关注度低无人看。”2010年,我市提出开展“活力乡村”主题活动的总体构想,“要让乡村散发活力,文化活动的形式就要搞活。”
而市首届“说唱脸谱”农民戏曲票友大赛的持续时间之长、宣传力度之大、参与群众之多和受众面之广,在我市农村文化工作活动中尚属首次,成为一个创新经验。
这次大赛由焦作市一家汽车销售公司竞得独家赞助,改变了“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的老套套,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企联姻、群众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子,解决了活动资金匮乏的难题。且农民群众不再是台下看客,不仅能登上舞台,而且还能被媒体推介到更多观众面前。农民由观众变成了舞台上的主演、媒体上的主角,收获的不仅是现场比赛时的欢声,更多的是群众奔走呼告的辐射效应,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空前提高。
此外,大赛活动的舞台搭到了农民自家门口,直接满足了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过去群众文化活动部门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局面也得到改观,全市宣传文化系统整合资源、聚集优势,全市上下同打一张牌,形成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活力乡村”的主题活动将在我市广袤农村大地上继续深入开展。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担任了我市首届“说唱脸谱”农民戏曲票友大赛的评委,他认为,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发挥农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把“种文化”与“送文化”结合起来。党委、政府“修台垒灶”后,要让农民群众“自定菜单、掌勺下料”,由“被动参与”变“主动上台”,优良文化的种子才能真正地扎根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