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视野/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北欧国家何以清廉?
不必、不能、不敢贪!
从“拼爹”到“拼同学”
沙特“女儿国”:妹子出没,汉子止步
大学生当保姆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当保姆
人才浪费?人尽其才?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家庭官样文章的横竖撇捺

  老妈每次去她那儿,都要提前两天预约。到了楼下还会打电话:我到了。言外之意,你方便吗?

  这是一个极有界限感的老妈。就算路过女儿小区门口,都不会贸然登门,拿起电话,判断一下女儿没忙别的事,才会放心上楼。搬出来独住的时候,她交给老妈一把钥匙。这是一种礼节,但绝不代表拿着钥匙的人,就可以随时开门。在预约、电话、确认这样的回合中,她从内心里感谢老妈的尊重。

  上中学的儿子,这一天也体会到了老爸的用心。

  老爸正好缺零钱的当口,看儿子钱包里有就顺手拿了。之后又觉得不对劲儿,“是不是应该告诉他一声,钱虽然是我给的,但到了他手里就是他的。”于是,这位老爸晚上把钱补回去的时候,跟儿子说:“我挪用了你的钱,但已经还你了。”他明显感到儿子有些意外。老爸知道,儿子在意的绝不是这些钱,而是借钱、还钱、知会这些细节里,所体现的家庭民主。

  想起伍尔夫的不高兴。姐姐约好16时拜访她,可是刚刚14时30分,姐姐就到了。伍尔夫很不高兴,真没礼貌。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早到也是一种失礼,即使对方是你的姐姐。

  很多人认为,亲人之间用不着这些“官样文章”,它应该遵从另一套体系,可以区别对待、不分你我,这才是彰显亲近的最好方式,如果太多客套,那就是见外。我就听过一个女孩的母亲扬言:女儿结婚又怎样,想她了就杀过去,做好饭搞好卫生,还能把我赶出去不成?

  不知道女儿听了是什么反应,我只假想,当你每天出门前,都要想一下是不是有人会突然造访,每天下班后,都要排查一下动你东西的人是小偷还是自己的父母,这样的生活,会让人觉得温暖还是紧张。

  当然,没人喜欢“官样文章”。因为,那意味着固定的格式、例行的套语,隐藏着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虚文滥调。但是,当那种“不分彼此”的家庭溶液试图把你稀释掉的时候,其实你很想竖起一面大旗——必要的官样文章,还是做一下吧。

  最常见的官样文章,是关于开会。“家庭会议”这个词一点儿也不新鲜,但真正把它作为一项常规日程,用来解决各种关于选择、争议、倡导、提案的家庭并不多。印象中,几次为我而开的家庭会议,都很快就结束了。一次是因为生活费额度,好像很快达成共识,因为个人想像力有限,给了父母可乘之机。一次是试图独自旅行,几个人一举手,我的蠢蠢欲动直接被镇压。还有一次是因为衣服,中学时代,母女审美一致的案例凤毛麟角,我家也不例外,谁都指着对方买的衣服说,难看死了!既然谁都说服不了谁,那就开会吧。当然,也是不欢而散。

  比较成功的是一位年长的朋友家。严格实行民主表决,如果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述。争议比较大的问题直接辩论,看谁能说服谁,这个时候大家都会竭尽全力查找资料,寻找论据。如果是关于非分要求,女儿会写一个提案,三个人坐下来分析利弊。所有环节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就事论事,绝不感情用事。据说执行得还不错,关键是每个人都心服口服。

  更重要的一种官样文章,是关于距离。简单来说,就是有的时候你需要把你的家人当外人,拿出一种“社交尺度”来彼此共处。我们在社交场合会觉得比较舒服,因为大家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一米线”。到了家里,好像所有的篱笆都被拆除了,你突然觉得很不习惯。儿女很不理解,就算她是我的老妈,也不该偷听我的电话啊,还跟踪我,像个密探一样。作为父母,可能会有意无意中发现儿女的隐私,比如离线下载了什么,那个本子上写写画画了些啥,知道之后,用什么样的方式怎样的措辞去提示,绝不是简单的事。

  其实,有些敏感区本可以不涉入。你绝不希望同事瞥见你偷偷干的某些事,同理,千万别因为对方是你的亲人,就可以把触角伸得很长。有民主气息的家庭,都会有暗中的“一米线”。这一米不是距离,而是保护。

  官样文章是家庭成员自己建构的。每个家庭都有不为外人道的官样文章,比如迎送,比如礼物,比如书信往来。表面上是繁文缛节,只有深入走进去,才能看到形式的外壳包裹下的关系内核。

  官样文章也不是单向的行动,它需要在你来我往中形成共识。只有在这种基调下确定的范式,才能得到家庭成员的一致认可。它充满互动,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具有包容性,这样的官样文章,谁都爱写上几笔。

  郭韶明

  近日,首批经过专业化训练的“大学生保姆”出现在重庆市家政市场,担当“育婴员”、“老人护理员”、“家政工人”等角色。

  这一现象在社会上引发争议:到底是“人才浪费”还是“人尽其才”?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就业观念越来越开放,社会各界应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政策环境,鼓励他们多渠道就业。

  A 大学生保姆成“香饽饽”

  今年23岁的文春霞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曾在成都一家广告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因为对家政服务行业的前景非常看好,辞职来做保姆。她告诉记者,过几天就要正式上岗了,目前正在根据雇主家庭成员的喜好、小孩的学习成绩等具体情况,制订一份精细服务方案。

  文春霞是重庆家庭服务业创业孵化基地培训的首批大学生保姆之一。目前,已有13名大学生保姆经过近一个月的专业训练后,从创业孵化基地结业。她们对做饭、保洁、婴儿及老人护理样样精通,着装、礼仪也非常规范。这些大学生保姆颇受客户青睐,不少人在结业前就已被雇主预订。

  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杨定兰介绍,基地对家政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后发现,客户对高端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普通保姆很难满足要求,因此在政府就业部门扶持下,基地与各高校联系,招募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接受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以适应高端家政市场的需求。

  杨定兰告诉记者,基地开设了家政服务理论、厨艺、保洁、育婴、护工、礼仪等专业课程。刚开始培训的时候,大学生保姆们对各种家务活的熟悉程度几乎为零,经过20多天的系统培训,13名大学生都顺利通过了创业孵化基地的结业考核。

  “这13名大学生保姆非常‘吃香’。”杨定兰说,不少家庭客户专门来基地探访,目前已有4人在结业前就被雇主预定,结业后两天内又预定6人,还有5位客户在洽谈相关事宜,剩下3人估计也很快就要上岗。杨定兰透露,大学生保姆的待遇也相对较好,拥有一定工作经验后,月收入要比普通家政工人高出30%到50%。

  B 算不算人才浪费?

  大学生保姆虽然在家政市场上备受青睐,但在社会上却引起了不少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是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十几年时间,投入大量的物质成本,而家政服务行业“技术含量不高”,让大学生去当保姆,不仅学生和家长从心理上很难接受,也是对人才的浪费。

  “培养一个大学生,光投入就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且不说当保姆很难收回成本,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也都白费了。”大学生家长李女士认为,如果将保姆工作作为大学生的假期兼职或者社会实践可以理解,但如果作为大学毕业后的出路则“很荒谬”。西南政法大学大三学生小陶表示自己绝不可能去当保姆。她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出现在更需要的地方,去当保姆只会让社会对高等教育失去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我要当保姆,我爸妈第一个不同意,因为他们面子上挂不住,这会被亲戚朋友笑话的。”

  但也有人对“大学生保姆”现象表示理解和支持。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院研二学生小孟说,在国外,博士开出租车,大学生送报纸都是平常事,大学毕业生无论做什么,只要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并努力做到最好,就不是人才浪费。西南政法大学大三学生小石认为,如今的保姆已不再是过去人们心目中的“下人”角色,社会对保姆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才能胜任。一边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家政服务行业招不到合适的高端人才,因此大学生进入这一行业工作也未尝不可。

  家住重庆市江北区的刘女士专门到重庆家庭服务业创业孵化基地雇用了一名刚培训完的大学生保姆肖皇。她表示,自己对肖皇的表现非常满意,“大学生文化素质高,除了做家务,还能帮家里的孩子辅导功课。此外经过培训的大学生保姆还具备营养学、卫生保健、家庭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为雇主提供营养搭配、理财建议、打理物业等全方位的服务,这是普通保姆无法比拟的。”

  C 陈旧观念需转变,鼓励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传统服务行业就业,类似“大学生当保姆”、“大学生当环卫工”、“大学生当搬运工”的例子并不鲜见。

  2009年6月,5名大学生应聘成为济南市环卫局的掏粪工,也曾引发了社会的议论。去年6月,有媒体前往探访时发现,5名大学生掏粪工表现出色,无人辞职。

  对此,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安白表示,“大学生保姆”现象再次说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人才。大学生进入传统服务行业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并非人才浪费。同样干一种工作,文化素质高的大学生能够做得更出色。比如,现在的家政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细分化,市场对保姆的需求已不仅是打扫卫生、做饭、看孩子,而会涉及理财、育婴、开车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些工作普通保姆往往无法胜任,大学生保姆则更能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优势。

  王安白认为,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社会应该打破陈旧观念,以平常心看待大学生在普通行业就业的现象。此外,他建议,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就业中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干一行、爱一行”的就业观念。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氛围,鼓励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中 青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