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成功创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了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全国跨区作业先进市,全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先进市……
农机总动力达到385.15万千瓦,农机总值26.7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和40%;农机配套比达到1∶3.2,同比增长136%;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8%,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水平取得跨越式发展,达到85.2%,居全省前列……
一串串耀眼的光环和令人注目的成就,标志着我市农业生产方式全面迈入机械化新时代,更标志着我市农机化事业已经跨进了全国先进行列。
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市农机局局长马爱国说:这是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发展战略,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农机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的结果。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我市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现代农机装备,支撑“放心农业”
今年麦收时节的山阳大地,没有了农民工的返乡潮,也没有了田间地头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繁忙景象,只见一台台收割机、播种机在田地里来往穿梭……麦收,这个曾是农民一年里最重的活计,现在被用近乎艺术的手法轻描淡写、一蹴而就。
今年三夏,我市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7万台,全市共机收小麦273.75万亩,机收率达到99%;完成玉米机播面积200.72万亩,机播率达98%。农业机械改变了我市农业生产传统的耕作方式,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为提升我市农机装备实力,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好机遇,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快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从2005年至今,全市共实施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亿元,带动社会和农民投入约6亿元,共补贴各类机具2.6697万台(套),收益农户达2.0125万户。
来自市农机局的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85.15万千瓦, 较补贴实施前增加46万千瓦,增幅为13%;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6.79亿元,较补贴实施前增加7.7亿元,增幅达40%;农机装备总量达到64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1578台,联合收获机7737台,精少量播种机18246台,排灌机械79927台,畜牧养殖机械5599台,农机配套比从2010年的1︰3提高到1︰3.2。
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全面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生产,为我市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全市夏收夏种只需5~7天时间,三秋有效作业时间减少到15天,确保了粮食颗粒归仓、适时播种。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我市三夏、三秋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劳动力占有量减少60%,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打造了农机化支撑下的“放心农业”。
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主力军
武陟县有个鸿运农机合作社,该社围绕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生活服务两大主题,先后开展了农田作业服务、植保喷灌服务、生产资料中的农药化肥和种子销售服务。合作社服务态度好、作业质量高,所经营的生产资料物美价廉,全是正规厂家生产,很受农民欢迎。
在我市农村,农机合作社遍地开花。目前,全市共组建经工商注册的农机合作社336个,基本实现了每个农业乡镇有3~4个农机合作社的目标,并培育了一批在全国、全省都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农机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成为实现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更推动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持续发展,对实现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市农机合作社的农机原值约占全市农机总原值的50%,达到13亿元;机耕、机播、机收、机械灌溉、机械植保作业面积达到1194万亩,服务总收入达到5亿元,占全市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10.37亿元的50%以上。全市有40%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加入了农机合作社,约有60%的农机作业任务由农机合作社完成。
我市农机合作社利用自身优势,实行了土地托管服务和土地承包经营,实施面积达64万亩。修武福安、博爱金城、武陟鸿运等农机合作社成为我市土地流转经营的典范。博爱县金城农机合作社,是焦作市第一家整村流转土地的合作社。该合作社在土地经营上大做文章,去年合作社流转的1160亩土地年总收入559.82万元,纯收入231.8万元。
农机合作社在从事农田作业的同时,将服务延伸到农机修供、农村运输、市政工程、水利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我市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跨区作业领域不断拓展,由过去单一的小麦跨区作业,发展到三秋、冬耕、春耕、玉米机收、水稻机收等多种形式的跨区作业,跨区范围覆盖15个省。武陟凤翔农机合作社、沁阳科有农机合作社、恒运农机合作社跨区到东北承包土地1.7万亩,其中凤翔农机合作社是我省第一个到外地承包土地的农机合作社。沁阳安乐农机合作社更是迈出国门到蒙古开展跨区作业,开创了我市乃至全省农机跨国作业的先河。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机化新机械、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的明显提升。
农机新技术推广,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含量
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农机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市致力于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不断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创新载体,着力解决影响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制约瓶颈——玉米机械化收获难题。
2005年以来,我市按照“点上突破,梯度推进”的原则,通过行政推动、多元投入、强化宣传、试验示范、加强培训、订单作业、整村推进、机收竞赛、深化服务、培育市场等措施,实现了玉米机收的新跨越。截至目前,全市共累计投入资金2850万元支持玉米收获机的推广,玉米收获机的保有量由2005年的不足50台,发展到如今的3215台,玉米机收水平取得跨越式发展,由2005年的10%跃升到2011年的85.2%,已跻身全省玉米机收先进行列。2011年,全市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较全省高17个百分点,主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
我市农机部门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为重点,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以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推广,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积极构建新型农机科技试验、示范体系,建设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平台,集中力量推广水稻、花生、“四大怀药”等经济类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努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养殖业和林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切实作好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土地深耕深松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的重大技术推广工作,强化了农业机械化在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
目前,我市已建成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村96个、设施农业示范区5个、山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3个、标准机械化挤奶站75座、先进的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示范园1个、“四大怀药”生产机械化示范区6个、花生收获机械化示范区9个,建成12块保护性耕作万亩示范方,创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1个。
安全生产,为农机化发展保驾护航
安全生产大如天。秉承“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我市农机安全生产走在了全国前列,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农机责任事故。
我市各级农机部门都建立了严格的农机行业准入管理制度、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农机维修行业管理制度、农机驾校资格评审制度,行业管理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
市、县两级农机安全监理部门长年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场院,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纠正违法、违章作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农机化促进条例》以及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了职责清楚、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我市各县市区农机管理部门以农机化学校和驾驶培训学校为基地,采取联合办校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宽培训渠道,认真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了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农业部和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的部署,扎实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共创建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3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3 个、“平安乡镇”20个、“平安村”180个,农机生产形势持续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