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视 野/婚 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英国的“赞同定律”
美国赡养老人能退税
古人的眼镜
图片新闻
民主街道:服务流动人口
王召乡:“便民维权告知单”受青睐
图片新闻
孟州:“六进家”营造女孩成长好环境
我市积极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一盘棋”格局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9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的眼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舜帝、项羽、白居易、韩愈、李煜、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祝枝山、王阳明、张居正、纪晓岚、康熙、雍正、嘉庆、道光……这些人应该都是近视眼。

  没有眼镜的古人十分痛苦,辨别事物基本靠闻。清初“燕台七子”之一的药园先生丁澎,某次朋友拜访,见他趴在桌上,以为在睡觉没敢打扰。又观察,发现药园先生的脑袋不间断地上下动。原来是趴着看书!哦,不对,是闻书。

  不过,药园先生只是不爱戴眼镜而已,他生活的时代是有眼镜的。眼镜在13世纪末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已经出现了,大概在元末由西域或南洋进入中国,在明朝,已经不算新鲜事物。眼镜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是al-unwainat和ainak,中国人音译成:叆叇。这词本意是云遮日,很形象。发音是“爱戴”,更形象。自此中国文人结束了视力残疾只能硬挺的局面。明以前的近视眼很痛苦,因为根本没有治疗手段,历史上唯一一次近视治疗成功的案例,是太上老君把一个猴子烧成火眼金睛。

  所以古代近视眼只能闹心,话说白居易曾写诗抱怨:“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这种视力让白大哥很痛苦。

  眼镜在整个明朝都依赖进口,价格奇贵无比。明末孙承泽说:“唯一镜之贵,价准匹马。”一副眼镜可以换两台宝马!因为十分珍贵生人勿碰,所以“别摸我”。但到了清朝,眼镜的价格就降下来了。叶梦珠在《阅世编》说,“顺治后其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原因是:“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

  大概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大面积生产山寨眼镜。镜框一般是黑漆木框,有系结的丝带,若想高级可用玳瑁壳来做。当时的镜片由水晶磨制。说到用水晶做镜片,实属无奈之举,中国的玻璃质量不过关只能用它,但实验证明光线透过水晶时会出现双重折射从而产生叠影。

  当时的磨制流程是这样的:“用三根精钢丝绞成线索,绑在一个弓形的柔韧竹子上做弓弦。把弦的一端解开使其围绕水晶。把这块水晶放在两个旋轴中间锯。下放小水槽,锯下的水晶粉末掉进水槽。再用它濡湿弦,水里的水晶末同时可以给镜片磨光。”这话拗口到头晕,这工艺做出的镜片戴上去更头晕。这货不是眼镜,纯粹是啤酒瓶底。

  我所诋毁的是民间山寨作坊,中国自然有“出身高贵”的眼镜。产地是内务府,高级死了。例如:雍正皇帝的眼镜不但精美,而且功效各不同,记有,上车戴的眼镜,安铜钩水晶镜,安别簪水晶眼镜,牛角钩茶晶眼镜,牛角簪水晶眼镜,玳瑁圈茶眼镜……四阿哥大约有30多副眼镜分布于紫禁城各处,随用随取。

  新 通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