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 刊 上一版3
我爱读书
九月十日献诗
敬爱的老师
也论现代人少点生活情趣
书画苑
怎样扮演一位好丈夫
大师的尊师风范
登山与悟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9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登山与悟道
□张文利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山里的缘故,对山有一种格外的偏爱,即便长大后到了山外的世界闯荡,也依然喜欢登山。

  “登山可以近道”——这是我在登了许多山后得出的感受。人们常说:“天下名山,皆为道家所占。”此话不为过。无论是雄伟挺拔的北方山岳,还是玲珑峻峭的南方秀峰,但凡有点名气的都有道家的一席之地。每至那陡峭的石阶上攀登时,每至道观中静听晨钟暮鼓之时,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道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观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叫做思想)建立在这样奇绝险峻的山巅,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难道真能使信仰者羽化飞仙吗?

  道家思想从产生开始,似乎就是专与这个世界相对抗的。道家崇尚“虚无”,而这个社会崇尚“名利”;道家主张清净无为,而这个社会偏偏又躁动不安。红尘滚滚的世界中,道家似乎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地。既然这样,那就远离红尘吧,在那高出于尘世之上的山峰,在那人迹罕至的幽谷,建立起思想的观宇。也许只有这些地方,才与那“冥冥”的宇宙大道相通,才能保持道家思想的纯洁与灵性。于是“道”远离了红尘,卓立于尘世之外。

  其实“道”又何尝远离我们,它就深植于我们的心灵,它需要的是觉醒。在这世俗中,我们永远是匆匆的过客。尽管我们的思想终日浸泡在尘世的诱惑中,尽管我们终日为世俗的功利奔波劳碌,为人生得失或悲或喜,但在那心灵的尘霾中总有一丝光亮——就像那沉沉海雾中的灯塔,在引导、召唤着我们的心灵。在寂静无人的长夜,在浮华过后的安闲,这种来自宇宙深处的光亮就会透进我们的心灵,就那么短短的一瞬,却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沉静和安定,让我们感到飘逸和超然。我想这样的感受大概就是心灵深处那种“虚无、澄静”的道的觉醒吧!

  登山,去那高山上访道,这是心灵觉醒的最佳方式。在专注的登山中,我们的思想开始被过滤,开始归于沉静,我想这仅仅是悟道的第一步吧。经过了长途的跋涉,当我们登至峰巅时,我们也就进入了那较为深层的悟道了。在那袅袅的轻烟中,在那悠悠的钟磬中,在“仰观宇宙之大,府察品类之盛”的游目驰怀中,我们似乎触摸到了那“虚无、澄静,悠远绵长”的大道,这是宇宙的本源,心灵的本源吧,无以言状,只能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会在一瞬间,注入我们灵魂,让我们灵魂一下子从世俗的尘埃中飞腾出来,融入了宇宙的浩渺中。

  让我们去登山吧,去寻找那淹没在红尘的心灵中的“道”吧!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