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6个月的时间,两栋5层大楼,8167m2的建筑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建设速度及施工质量多次受到新区领导表扬,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新区的“小特区”,这就是如火如荼的新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河南省2012年省重点工程之一,是新区规划的“六园一区”中的一区,是集生产、研发、商务、生活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推进新区产城融合,产业集聚,形象提升。
项目建设如此之快,施工质量如此之高,奥秘在哪?记者近日来到该项目工地采访后得到了答案。
刚刚封顶不久的两栋大楼采用新施工方法,外墙部分舍弃了传统的贴墙模式,全部采用国内最新型的软性瓷砖材料。该瓷砖贴在外墙上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不易脱落,成本低,耐久性强,所用材料都为环保节能材料,这在新区在建项目中尚属首例。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新区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调研、听取施工方和监理方汇报,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问题。而作为一线项目具体负责的人员更是昼夜不停、废寝忘食地忙碌着。该项目负责人李强告诉记者,为了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工,他们采用“5+2”、“白+黑”的工作方式,每天6时就要起床往工地赶,有时到次日2时才回到家,太累的时候干脆就在项目指挥部的床上将就一夜,且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工地上吃。
对于施工方的要求则更为严格,每天早晨点名,必须本人到场。技术员、安全员就前一天的工程进度及当天的工作安排必须有实质性的总结。同时,要求每个班组务必做到自检、上检和交接检;必须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并派专人检查抽查,一经发现问题立马解决,对违反单位和个人绝不姑息。
作为施工“法眼”的监理,更是容不得有半点马虎,所有进场材料必须报验合格后方可进场,对监理方要求全天24小时旁站监督,监理必须就每天的监理工作写出详细的书面日志。风雨无阻地每个星期召开一次监理例会,对于现场出现的问题,能够现场解决的必须现场解决,不得延误。现场不能解决的,下班后加班开会研究解决。
“东道主”建设单位对工作来说要求极为苛刻,而且除正常的施工外,还需要做其他大量工作。此外,标准化厂房的建设还推出了“三控两管一协调”的管理模式。比如,就先前的施工占地问题,建设单位派人专门挨家挨户做被占地群众的思想工作,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讲原则、讲政策,直到群众满意为止。
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建设单位积极主动帮助施工方协调贷款,切实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多措并举确保工期质量和进度。
那么,要求如此之严格、标准极高的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意义究竟在哪呢?
项目负责人李强告诉记者,该项目的建设,一方面可引进外资实施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软硬环境的优化,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进驻,使之成为新区的一个功能区,构成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拉大城市框架,而且可以完善城市的功能。
另一方面,通过区内企业的进驻将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被征用土地的另一部分农村人口将利用转让土地的收益成本,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生产与经营,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我市的城市化进程。
建立标准化厂房工业园,实行多层标准化厂房设计,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土地。同时,工业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工业区,对促进我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采访下来,记者明白,在成绩和速度的背后,是高标准的追求、严格的施工、精细的管理和所有工作人员默默无闻的辛劳努力。
让我们拭目以待,企盼这个“小特区”能够早日发挥其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