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恒锋、田路路 东彰庄村,位于我市王曲乡西南部,人口400人,耕地面积574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村。农发项目在该村实施前,村里的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机电井均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最深的不过30多米,浅的只有10余米,村里的老百姓每逢灌溉时节,最头疼的就是浇地难,尤其是遇到干旱季节,村里500多亩地普浇一次最少也得十多天。
2011年末,听说农发项目将在该村实施,别提群众有多高兴了。按照市农发办的要求,在施工期间,项目村每个村民小组推荐1-3名责任心强、公派正道的村民代表和村干部作为工程质量监督员。村干部和群众马上就想到了何天平。
提起何天平,周围十里八村没人不认识的,他今年55岁,干过多年村干部,现任村民第一小组组长,前些年曾是打井专业户,对打井业务非常内行,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当村支书找到何天平说明来意后,老何拍着胸脯说,中!没问题!村支书接着说,这可是义务监督,没工资呀。老何说,给工资我还不干呢!说完他和村支书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今年3月份,打井队如期进驻东彰庄村施工,老何和其它3名监督员也开始跟班“监工”。一到施工现场,何天平马上进入了状态,从井的定位到钻孔口径,从村中地质构造到这些年打井的经验教训,他说的头头是道,打井队看到监工的是个内行,干起活来也就格外小心。
别看何天平个头不大,其貌不扬,但监督起来那个认真劲,真叫人佩服。钻井平台每加一根杆,他都要亲手抓一把泥浆仔细观看,以便随时掌握地质结构的变化;下管时,井管质量他根根亲自把关,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当场用红漆打上记号,放到一边;对井管封闭,他更为重视,根据地层不同,采取不同的材料进行封管:18米以上为泥浆不需封,18至25米和38米以下地层均为粗砂和料浆,正是地下好水层,宜采用编织袋封闭,而26至38米因地层全为细泥砂,采用塑料布全封闭。他不但监督严格,而且记录认真,每天监督的内容,发生的问题,处理的过程,最后的结论,他记录的清清楚楚。为了让记录到监督日记上的内容美观大方,他每天现场记录时拿的是小孙子用过的作业本,晚上回到家再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地抄写到监督日记上。
老何监督时,在原则问题上从不让步。当第一眼井钻到55米深度时,发现了最好的含水层,他根据多年经验要求工程队停工下管,但施工队坚持要打到设计标准60米,说打不到设计标准农发办不愿意。老何清楚施工队的真实意图是怕少挣钱,于是他马上找到村干部说明情况,村干部马上向监理和市农发办包村干部汇报,最后决定尊重老何的意见,结果新打的机井质优价廉。市办马上在该村召开现场会,推广他实事求是的经验。
老何是打井出身,对施工的关键环节了如指掌,对其中的猫腻也心知肚明。每当施工的关键时刻,他就是不吃饭也要面对面监工,直到施工队按要求完成为止。工头看到老何不但业务熟,而且那么较真,什么也瞒不过他时,多次请他吃饭,并拿着礼物到老何家,希望他手下留情,通融通融。老何呢,饭照吃,礼照收,可监督起来一点都不含糊,用他的话说是贪脏不卖法。施工队看他软硬不吃,只好放弃了不正当的想法,一门心思用在了工程上。
在老何的监督下,该村今年新打的6眼井,水量足,水质清,广大村民纷纷夸赞:“俺村有个何天平,打井方面是能手,井井冒出清澈水,粮食丰收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