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本报通讯员 杨文军
“我78岁,他72岁……我们这帮人都老啦。”在市人民医院家属院,你能看到一簇一堆的老人或在打牌,或在闲聊。而这种情景,在我市各个居民小区都司空见惯。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我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10%以上或65岁以上占7%以上,就标志该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0时,我市人口少年儿童(0岁至14岁人口与总人口数之比)系数为18.93%,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总人口数之比)系数为7.34%,老少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0岁至14岁人口数之比)为38.81%,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2.86岁。根据静态人口类型标准判断,我市2010年已步入人口结构老年型社会。
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市0岁至14岁人口比重为26.35%,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6.88%,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1.4岁,这说明2000年我市人口年龄类型尚属成年型。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0岁至14岁人口比重下降为18.93%,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为7.34%,我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4.15岁,较2000年提高了2.75岁,且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有所提高,少年儿童系数有所下降。对照四项衡量指标,我市都符合老年型标准,说明我市在人口年龄类型上已经从2000年的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社会行列。
此外,我市0岁至14岁人口比重在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下降7.42个百分点,远远大于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下降的1.67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增加0.46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十年间上升2.93岁;老少比增加了12.7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市老龄化进程在快速推进,社会养老问题愈加凸显。如何避免养老成为大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