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本报通讯员 杨文军
有100个女人,就有103.01个男人。这就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所查明的我市总人口性别构成。
来自2010年11月1日0时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市总人口为3540101人。其中,男性1796311人,占总人口的50.74%;女性1743790人,占总人口的49.26%。我市总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为103.01,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1。
经验数据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总人口的性别比范围在95~103之间,出生婴儿性别比在104~107之间。由此可见,我市总人口性别比处于高端的临界点,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略超出临界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人口性别结构经历了从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转为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总人口性别比从低到高缓慢增长的过程。这种变化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0年至1982年,这个时期性别构成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但已出现男性比重逐渐上升、女性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1950年至1953年,性别比为90左右,1954年至1957年性别比在90至95之间,1958年至1960年性别比超过了100,1961年至1982年性别比在95~100之间。
第二阶段为1983年至1992年。此阶段总人口性别比发生了质的变化,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总的趋势是性别比增高,但一般在正常范围(95~103)内波动。
第三阶段为1993年以来。总人口性别比继续上升,逼近正常范围的临界点,且出生婴儿的性别比偏高。2000年人口普查0~4岁组性别比为129.83,2010年人口普查10~14岁组性别比为123.96,5~9岁组性别比为125.77,0~4岁组性别比为117.24。出生婴儿性别比居高不下,是引起我市总人口性别比由低到高增长的主要原因。
据分析,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市出生婴儿性别比快速上升且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出生女婴漏统。部分人为了要男孩,生了女孩不申报,导致女婴统计数量偏低。二是人为选择性生育。由于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有些人在妊娠过程中通过性别鉴定进行选择性生育,导致男婴比重偏高。
为维护正常的人口性别比,我市在大力倡导婚育新观念的同时,采取了严格的禁查胎儿性别等措施。数据显示,我市199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6.62,200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2,2010年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8.1,呈现出明显的控制效果。
此外,我市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与总人口性别比一样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