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李 涛 本报通讯员 张海峰
教书育人,千秋大业。教育转型,重在提升。
在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焦作教育再次以累累硕果向全市人民献礼。一年来,焦作教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突出“加快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质”三个主题,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义务教育均衡成为国家试点,高考成绩受到通报嘉奖,职业教育攻坚喜报频传,民办教育树立全省典型,有力地推动了焦作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年来,焦作教育在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道路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新提升,从教育部门到基层学校,从校长到教师,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思质量、议质量、抓质量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教育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涌现出了一批校风好、教风正、学风浓的管理规范化学校。焦作教育教学质量正在从量变到质变,发生着重大变化。
抓硬件建设促教育质量提升
2012年,是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的第一年,也是焦作教育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然而,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我市要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列,做出示范,教育责无旁贷。
改善办学条件是首当其冲的要务。一年来,全市先后召开了多次学校建设工作会、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推进会、加大教育投入工作会,争取上级支持,凝聚工作合力,强力推进城乡教育新一轮发展。新建(在建)高中2所、初中6所;完成撤并高中4所、初中14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在学校硬件建设中,我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1亿元,开工建设教育项目262个,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其中112个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以提升。同时,为改变重点学校硬件实施,我市还多方筹措资金800多万元,完成了市直5所中小学操场塑胶化改造。办学条件的改善,为今后办学水平整体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内部管理促教育质量提升
一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强化了管理,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幼儿园和小学,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初中,狠抓了“一分两率”,努力实现平均分、优秀率稳步提高,及格率达了50%的目标。特别是市实验中学、十七中、十八中、许衡中学、马村实验和各县市的优质初中,“一分两率”的增速,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人数要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普通高中,紧盯高考,狠抓升学,焦作一中和各县市一中等省级示范性高中,高考主要指标达到并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在职业学校,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提升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满足了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实用人才。
为完善激励机制,我市在教育质量奖评选中,坚持把质量监测数据作为绝对标准,完善评选和奖励办法,突出质量核心,注重业绩提升,充分发挥质量奖的引领作用。在评优评先和教师岗位竞聘中,努力营造了比学赶超、共同提高的浓厚氛围,推进教育质量的快速提高、整体提升。
今年高考工作中,在优质生源外流、考生总数下降的情况下,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增加1158人,较去年增长11.3%,实现了上线人数、上线率的持续提升,各项指标得到全面提升,创近年来最好成绩。
抓师资队伍促教育质量提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力军,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
——开展全国教师职称改革试点市创建活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体系,形成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新机制。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启动教师培训“百千万工程”;精心选拔千名优秀教师赴外地考察学习;认真组织万名教师培训,加大名师、名校长培育力度,造就一批区域教育领军人物……
一年来,我市不断改革教师补充优化机制,严格坚持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招聘外地名师、名校长,使一支数量足、质量优的教师队伍日臻完美。
为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今年我市进一步加强学校建设,以支持培育名校、整合扶持薄弱学校为重点,全面加强学校建设,城乡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扩张,为教育质量提升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少年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城市兴。渴望孩子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家庭的最大心愿。可以说,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2012年的这场高考,焦作教育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从这份答卷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焦作教育质量正在实现一年一个飞跃。
对此,市教育局局长马秀泉表示,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在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背景下,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的实践中,先行先试,率先垂范,抢抓机遇,有所作为,使我市教育质量早日跻身全省先进行列,为焦作经济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