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刊文称,随着包括劳动力成本在内的优势逐步减弱,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兴起,中国制造业将被超越并逐渐式微。这一论断尽管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但“中国制造”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已成不争事实。
转型升级,路径何方?对此,笔者日前采访的河南尼罗河实业有限公司,凭借其商业模式的拓展和创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典型路径。
作为一家以汽车坐垫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制造加工企业,其产品必须能引领时尚潮流,才能赢得消费者较高的品牌认可度。
为此,尼罗河公司三招齐出,以定天下:一是在郑州、上海成立设计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在全国各地进行品牌建设,构建营销网络;三是严控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质量监测,把产品加工分配给20多家卫星工厂,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竞争优势。
实践证明,尼罗河公司这一基于创新商业模式的积极探索,可谓收获颇丰: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销量连续五年排名全国第一。
“谁掌控了产品研发设计、关键零配件、渠道物流这三个环节,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这一论断尽管稍嫌夸张,却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领域。
近年来,我国坚持科技创新,已逐步实现了制造业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可以说,中国工业曾经“拿8亿条裤子换一架空客380飞机”的尴尬时代正在远去。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制造业始终处于加工、组装和制造环节,既缺乏向研发、设计拓展,也未向品牌建设、渠道创新等下游环节要效益,致使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化产业大分工中,扮演的大多是“打工者”的角色,只能获得如刀片一样薄的利润。
从薄弱处寻突破,于机遇时快转身。尼罗河公司的创新与尝试,应为当前面临经济转型机遇期的同行中人,且行且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