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学
《道德经》是老子智慧的结晶。研究老子、弘扬老子文化,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非凡。当前,在弘扬国学的热潮中,又一轮研究老子的高潮兴起,一个一直未解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遍览史料,只能知道老子生于鹿邑,做官于洛阳,写书于函谷关,而后或说西去,或曰东返,不知所终。这里,有两处极大的谜团需要破解。一是老子的青少年时代。老子中年成为周朝守藏室史,他应该有个勤学上进的青少年时期。能当国家图书馆馆长,该有多少知识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呀!其青少年时期在哪儿?如何求学的?二是他辞官后的经历。老子辞官后,决不会径往函谷关。据灵宝市老子研究会所说,老子是在公元前491年80岁时到函谷关写下《道德经》的。《道德经》作为千古经典,决不可能说写坐下就一挥而就。用老子的话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其做图书馆长的岁月,是博览天下典籍、积累知识的时期。要把各种知识融会到自己的思想中,需要有个消化、提炼、升华的过程,著书立说需要有个构思、打腹稿的过程,抑或是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的过程。这就是说,老子辞官后到函谷关之前有一段空白,而且是至关重要的空白。有人说老子辞官是56岁,80岁到函谷关,其间的24年干什么去了?
2002年,河南省温县东口村在修建希望学校时,挖出三尊石像,有两尊容貌一样,大小姿态稍异。同时出土一通乾隆年间重修太清观的功德碑。2003年,在学校南边修建古戏楼时,又挖出一通乾隆十二年“创建戏楼碑记”。修建戏楼的古建筑专家认为石像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老子56代孙、中央党校教授李德深考察了两通石碑和石像,认定此像应为老子像,石雕有北魏特点。“创建戏楼碑”载:“……吾乡古有太清观,坐落兑方,形势高耸,殿宇辉煌,又有济流一水经王屋而南下注于兹,曲曲环抱左右。西北一路来龙,山明水秀,面前一行屏山,岭峻堂清,此诚太清观之大观也……”点明了东口村古有太清观。太清观是供奉老子的,此观“古”于何朝?另一于乾隆七年又重修老君殿志载:“本村玉皇庙内有老君殿一座,创建不知始于何代,重修不知在于何时。指出东口古有老君殿,殿毁而“神像犹存”。
还有两处遗迹。东口西去六里有个相逢村,据说是孔子来拜见老子时,二人相逢处。该村有崇圣寺,有老子、孔子相见的画轴和塑像。另一处是东口东去数里的招贤镇,有洞微观,有明万历甲戌年重修时郑王(明朝温县属怀庆府,是郑王藩国)所撰的碑文。洞微观是供奉老子的,元延佑重修,可见建造至少在汉唐。纵观温县境内,有玉皇庙12处、元君庙6处、太乙元君庙2处,可知道观在温县之盛,老子在温县影响之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老子辞官后,东行至温县东口村隐居修行悟道之结论。
有人会惊问:老子怎么会到东口村隐居呢?古人常择善地而居。东口是一处风水宝地。这得益于东口村的形胜。东口村位于温、孟、沁三县(市)交界处,有条河流环村而过,这条河原叫猪龙河(现称珠龙河),乃济水的一支。济水源自济源,从地下渗出,分为二支,一支向东成为沁河,一支叫猪龙河,向东南经温县流向黄河。此河大有文章。猪龙是远古先民对龙的一种称呼。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口村民在整治猪龙河时,多次发掘出彩陶片和石斧、石铲等仰韶时期的文物。可见,先民早已在此繁衍生息。
猪龙河与老子又有什么关系呢?《道德经》五千余言八十一章,其中有八、九、十五、二十、二十八、三十二、三十六、四十三、六十一、六十六、七十八等十一章说到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老子崇柔喜水,称“上善若水”,把水誉为具有最高的德行,近似于道。古代中国最具名望的河有四条,曰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此四渎,哪个“近似于道”可为《道德经》作注?济水!唯有济水!济水发源于东口西北的济源市王屋山西崖下太乙池。出土为泉,复伏流地下60余里至龙潭和珍珠泉复出,缓缓流经温县东口,南下穿黄河至荥阳,又东北向,经原阳、巨野、寿张,打齐郡东北入海。后黄河改道,夺了济水的入海口。济水又伏流地下,造就了济南历下之泉。济水以其舟楫灌溉之利造福人民,且多潜流地下,不在地面上显摆,更不横行霸道泛滥殃民,实在是水中至贤,世间大善。《淮南子》说:“济水通和宜麦。”至今温县还是全国闻名的小麦亩产吨粮县。刘向《说苑》称:“济能荡涤垢浊,通百川于海,荡去云雨则济水之德,又古今所并称。”宋代卢多逊的《重修济渎庙论》更是对济水称颂有加,“……清能独守,浊不可杂。德冠百谷,名光四海,……至柔成性,所为和而不同者,孰可预焉。至清立德,所谓挠之不浊者……膏泽调顺,神之职也;多稼丰登,神之力也。”
可见,济水是一条出地则有舟楫灌溉之利,遇河而不与泥沙混杂,入地则不争不躁,发泉则膏腴除疾。这样百利而无一害的水,诚为“上善”。
上善若水,是老子的心仪。
老子出生在鹿邑曲仁里。那里有一条河叫涡河。他自小就对水有感情。在京城任守藏室史,饱读典籍,熟知周礼,不会不知道上善之济水。他辞官归隐,必然要择善水、居善地。而天下至善至德之水,非济水莫属。济水又处畿内,他自然要奔济水而来。济水进入温县,称猪龙河。猪龙河环绕东口村而过,还在村西弯出一汪池塘,池塘中长满了荷花。垂柳夹岸,莺飞鹭舞,不是仙界,胜似仙境。可以想见,喜水、喜清净的老子站在猪龙河畔,犹如回到家乡曲仁里,站在涡河畔,难免感慨万端,由衷赞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在这儿伴着清净无为而无不为的上善之水,读书、静思悟道,不是再好不过了吗?自此,优美的猪龙河畔出现一个长眉大耳、褐衣飘逸的老者,任轻风弄发,柳枝拂面,或与人畅谈,或独自运思,谈民生、究大道、思善治、穷天理,梳理满腹经纶,构思道德文章,而后,才有了到函谷关的厚积薄发,将构思成熟的《道德经》一挥而就。
有人认为,研究老子,考究他出生于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子思想形成的地方、成果取得的地方。笔者深有同感。笔者分析探求老子是在东口隐居悟道、构建自己的学说的,自然干系重大,不敢专私,现公之于众,以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