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仝伟平 通讯员张海晖)自今年5月开始,我市周密部署,多措并举,在危险化学品领域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坚决治理纠正各种违规违章行为。截至目前,我市共治理纠正各类违规违章行为538起,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209起,取缔非法加油站(点)106家,取缔非法生产经营危险化学品窝点10处。
我市是重点化工城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种类多、数量大,危险化学品领域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据介绍,我市80%危险化学品企业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产工艺落后,技术装备差,本质安全水平低;部分企业“重效益,轻安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制度不落实,安全管理不到位,“三违”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不法业主,受利益驱动,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生产经营高危剧毒危险化学品,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和群众利益。
我市十分重视危险化学品领域的治理整顿工作,今年年初在对此项工作作出安排时,要求全市各级、各单位切实加强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注重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积极推进化工园区建设,强化落实企业主体安全责任,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扎实推进安全发展型企业和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不断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着力构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今年5月,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要求,我市在全市开展了危险化学品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采取扎实有效措施,铁腕重拳,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我市这次对危险化学品领域重点整治的内容有12个方面,包括:未经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擅自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已过期,未及时办理换证手续仍继续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的;超出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范围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未经有关许可审批擅自新建、改建或扩建,重大变更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以及未经试生产备案就擅自投入试生产运行的;买卖、转让、出租、出借或伪造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或经营许可证的;无相应资质从事危险化学品项目设计、施工,或在危险化学品企业从事检修、维修作业的;对重大安全隐患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未经过培训考核取得上岗资格,特种作业人员未持有效证件上岗的;企业存在严重“三违”行为的;安全评价机构出具虚假安全评价报告的;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其他违反相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程标准的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行为。
危险化学品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市各生产经营单位积极开展自查自纠,着力开展查隐患、反违章活动,认真查找企业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隐患和问题。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对基层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期限、安全投入、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的落实、安全隐患治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应急救援等开展全面执法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予以处罚。各县市区通过层层发动、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开展拉网式排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彻查非法违法行为。市安全监督管理局组织11个县市区开展交叉检查。各级安监、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在当地政府统一组织下,开展联合执法,对各类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化工产品的场所,特别是农村偏僻地区生产、经营、储存化工产品窝点进行重点打击整治取缔。
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市共出动安全检查组386次,出动检查人员1123人次,检查企业832家,治理纠正各类违规违章行为538起,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209起,取缔非法加油站(点)106家,取缔非法生产经营危险化学品窝点10处,当场查获非法生产产品46吨,处罚金额2.5万元,拘留非法生产人员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