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如钢
编者按 今年7月,全国310个县域综合医疗改革试点县市工作已全面铺开,其中我省有40个试点县市。县域综合医疗改革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试点先行就是为县域公立医疗改革积累经验。沁阳作为试点县市之一,去年已着手展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其做法科学、规范,创新机制实用、效果好,值得借鉴推广。本报今日刊发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就此采写的报道,敬请关注。
沁阳是全国县域综合医疗改革试点县市,也是省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县市,经过三年实践,大胆创新医改机制,政府舍得投入,使医改顺风顺水,社会好评如云。
9月3日,沁阳市卫生局副局长王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市推行的医改机制突出了一个特点,淡化医院经营性质,强化医院服务职能,尽管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毕竟迈出了可喜一步。
这个市的“服务型”医改在乡镇卫生院尤为明显。
2009年,沁阳被确定为省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后,将乡镇卫生院定性为“以服务为主,经营为辅”的医疗机构。
该市有12家乡镇卫生院(事业单位、自筹自支),其中2家经营较好,4家微利,其余卫生院生存堪忧。
医改中,该市将乡镇卫生院重新定岗定编,取消了经济指标考核,建立了绩效加服务考核机制,建立了“首席医师”、“明星医生”等奖励制度,从经营向服务转型,并将乡镇卫生院收入进行平衡,以国家、省、市各种补贴和补助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沁阳市副市长郭君玲算了一笔账:国家对建设基本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每人年均补助25元,按一个乡镇最低3万人算,每年有75万元,再加上一般诊疗补贴、先住院后结算补助、新农合补贴、基本药物零差价差额补贴等,一个乡镇卫生院每年可拿到100多万元的各种补贴和补助。郭君玲称这些钱是乡镇卫生院的保底资金,足以让其正常运转,使其将精力投入到优质服务中去。
西向镇卫生院曾是“后进院”,因长期拖欠工资,全院64名医护人员中有48人外出谋职,卫生院濒临倒闭。去年9月,任伟在医改中竞聘担任了该院院长,他将坐等群众上门体检改为进村入户体检,不仅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和赞扬,而且使该院就诊率上升了120%。仅用一年,该院外出谋职人员全部归队,全院月收入达30万元。“转型”后,不少医护人员担心工资无法保证,经过一年实践,沁阳1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赢利,人均月工资由过去的700元上升到1924元。
崇义镇卫生院门诊部主任冯小勇医德高、技术精,一天接诊病人50多名,被评为“首席医师”,月奖金拿到2500元。自医改至今,该市乡镇卫生院已有20人被评为“首席医师”,有30人被评为“明星医生”。如今,比服务、比医德在该市乡镇卫生院已蔚然成风。
在各乡镇卫生院的努力下,沁阳市基本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2011年已有377481人建档,电子建档率达100%。2008年,该市实际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为35.24万人,医改后上升到36.37万人,全市参合率达到98.8%。这个结果,乡镇卫生院立下汗马功劳。
沁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新洪告诉记者,打造“服务型医院”是人民所求、形势所逼,该市进行了初步尝试,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只要有可能,他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