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来自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人以上,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吊瓶大国”。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因输液出问题而丧命。
本报记者 王龙卿
近日,记者来到我市一家医院采访,看到注射室里坐满了输液的患者,每个患者或在手上,或在头上,或是脚上都挂着一个吊瓶。“孩子不肯吃药,只好打针了,打针快一些,这不刚挂完了一瓶,这是第二瓶了。”家住新区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孩子今年6岁了,平时感冒发烧咳嗽什么的,到医院来基本上都是打点滴,再配点药吃。
在另一家医院,记者在门诊儿科输液室看到,儿科输液室里座无虚席,患儿头顶上挂着许多吊瓶,有的家长甚至举着个吊瓶陪孩子在外面边走边输液。“吃药不比打针快,尽管打针孩子会哭闹,但病情好得会快一些。”一位家长表示,他平时感冒发烧什么的,好像吃药要好几天才好,但一打点滴后,病情就好得快一些。
“打针比吃药好得快是市民传统的印象而已,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校庆志表示,没有并发症的感冒是不用输液的,市民可以通过多休息、多喝水、有充足睡眠,再补充维生素,通过这些办法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感冒是可以不治自愈的。而一旦感冒发烧引起了上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一些中药治疗,或者考虑输液。一些患有基础性疾病,比如肺结核、心血管疾病、肝病等患上感冒发烧的,可以通过输液来治疗。
校庆志认为,患者输液不输液要根据疾病的程度来考虑。医生要因人而异,因药而治,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比如肺炎,中度以上的要输液,甚至考虑住院。而中度以下的肺炎不必输液。生活中,许多家长认为输液比吃药病好得快,这其实是人的心理诱导作用。因为输液之后,人的心情会好起来,自身免疫力会提高,感觉病情好得快。但是,输液也会产生不良反应,有时会危及生命。
一位市民谈到输液现象时说,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经济利益也是一些医院里输液较多的一个推手。 他说医院一些医生愿意输液的原因有三:一是输液可以给医院带来较高的利益。二是输液可以让病人感觉医术高明。三是见效快。所以医院方面乐意给病人输液。患者方面也有原因,有的患者认为输液病好得比较快,病人家属认为多花钱才能病好得快。过分信医生说的话,所以不输液都不行了。
李大爷对输液有自己的看法。“说起来话长啊,我这些年就是一到冬天上呼吸道就出问题,隔一阵扁桃体就会红肿发炎,为此可真是没少输液。一输两三个小时,耽误事不说,还不少花钱,哪回也得连输五六天,治疗费二三百元钱,后来我改吃中药,扁桃体治得差不多了,有两年没输液了。要说输液我也担心出问题,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这两年我参加骑行活动,感觉体质硬实了许多,我觉得患了小病能不输液还是不输好。”
一位医生也指出,其实普通感冒即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一般是不需要输液的。若病人出现了咽炎、喉炎、气管炎等症状,且合并全身发热、血压升高时,建议给予适量口服抗菌药治疗,必要时医生可视情况为患者静脉输液。发烧也许会让人不自觉地紧张,专家解释道,发热也是机体对感染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卫反应。感冒后中度发热的病人,若其身体状况尚可,可以口服一点退热药,不用特意为此吊瓶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