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年间,大封镇大封村出现了个奇人,名叫苗于京。他知识渊博,记忆力特强,读书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人送外号“苗书箱”。
“苗书箱”这个外号是一个卖书老人送给他的。苗于京十八岁中了秀才,由于家境贫寒,无力继续读书,便找了一个私塾学堂教书糊口,一天傍黑时分,邻村一个卖书的老汉挑了满满两箱新书,来找苗于京。见面便说:“于京,我卖了几十年书,从来没有赚过你一文钱,你总说我挑不来新书,这一回,我特意跑城里,挑来两箱刚印出来的新书,甭说你,连学台老爷也没见过。这一回非卖你几个钱不可。”苗于京听了哈哈一笑,打趣说:“你会挑来啥新书,都是我读腻了的。”卖书人一听,脸红脖子粗地嚷道:“这两箱书若有你读过的,我一个钱不要!”弯下腰就要解箱子拿书。苗于京笑着按住担子说:“我跟你开玩笑哩,你别当真。今天天不早了,你洗洗脸,吃点饭,休息一夜,明天一早看书不迟。”卖书人不知是计,奔波了一天,也着实劳累,吃了饭便早早休息。
等卖书老人睡熟,苗于京便轻轻把老汉的书箱打开,取出书翻读了起来。果然是新书,苗于京从未见过。他边翻边读,当鸡叫三遍,东方才露出鱼肚白色,卖书老人还睡梦未醒,苗于京已将两箱书全部读完,又规规矩矩放回箱里。
第二天一早,卖书人起床后,便对苗于京说:“咱们看看书吧?”苗于京满口同意。卖书老人打开书箱,拿出书,苗于京接过翻了几下,说:“我当是啥新书,还是些老书。”卖书老人吃惊道:“这书你能见过?”苗于京不以为然地说:“不信,我背给你听听。”说着哇啦哇啦背了起来,从头到尾,一字不错。卖书老人以为碰上了活神仙,慌忙挑起书就走。后来,卖书老人听说了原委,惊叹道:“真是个书箱啊!”从此“苗书箱”的名字就传开了。
雍正十年,皇王开科,苗书箱那时已中了举人,和同乡几个举子前去应试。一天,他和同乡举子在街上闲逛,见一客店门前高挂着一块牌子,上书“江南才子”。一打听,原来是长江以南来应试的一个举子,自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挂的牌子。苗书箱听了大恼,回去便在自己住的店门前挂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书“压倒江南”,和“江南才子”的牌子遥遥相对。
那位江南才子听说大为恼火,让人传话给苗书箱,要和他当众比试,苗书箱慨然应诺。
比试那天,双方来到汇合地点,好多举子都来看热闹。首先商定比试什么,那个江南才子提出比背书,苗书箱一口答应,并要江南才子先背。那个江南才子也不是弱茬,他心中暗想:“背什么书能难倒对手呢?四书、五经、古诗、名文,对方一定精读过,不如背历书。原来那个江南才子不但四书、五经样样精通,而且熟悉钻研过天文地理,对历书能背诵如流。这的确是个冷门,苗书箱虽然四书、五经无所不读,可是这历书,他确实没有见过。既然是当众比试,当然不能示弱。当江南才子背诵时,他用心听,仔细记。当对方背完时,他早已记熟,江南举子背完,众人矢口称赞。江南才子把手一摊,傲慢地说:“苗先生请吧!”苗书箱哈哈一笑:“顺序背诵何足为奇?听我倒背一遍。”说罢高声倒背了起来。那个江南才子听了,惊得目瞪口呆,连声说:“佩服!佩服!真乃奇人矣。”边说边退出赛场,卷起“江南才子”的牌子,灰溜溜地走了。选自《龙源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