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阳乡代村锦田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黄瓜种植大棚里,一人多高的瓜蔓儿攀附在钢丝线上,片片青翠欲滴的瓜叶下生长着一条条令人望而生津的小黄瓜。
“别看这种黄瓜也是绿的,却是个新品种,跟一般的黄瓜不一样,是当水果吃的。”该合作社理事长李军利向记者介绍,“我们用有机肥料,农药、化肥啥的一点也不施,所以这黄瓜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品质闯市场,是正理儿。这种水果黄瓜全部外销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能卖到十几块钱一斤,一个棚一茬小黄瓜就能收入10多万元!”
谈到蔬菜专业合作社,李军利有着自己的看法:“成立合作社就是要回报社会、造福乡亲,实现共同富裕,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创造规模化产业。也只有机械和管理的现代化,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锦田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6月,注册资金500万元,计划总占地1200亩,以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一年来,发展社员144户,现有工人95人,技术人员12名。其生产的“豫锦田”牌小黄瓜、西红柿、丝瓜、茄子、彩椒均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为进一步发展半地下式温室的示范作用,合作社以“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为宗旨,着重打好“三张牌”不断探索发展新模式。
打好管理牌,规范运转上台阶
锦田蔬菜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分别以“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入社,集中统一种植、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管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高产出效益,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运作,实行“五个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种子、统一肥料、统一销售,减少了蔬菜供应的中间环节,既提高了蔬菜市场的供给能力,又有效地稳定了蔬菜市场价格,探索出了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
打好技术牌,科技推动增效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蔬菜产业,没有科学技术支撑,要成功并非易事。他们多次邀请专家来现场考察、反复论证,在科研机构和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制定了总体发展规划,确定以高起点、高标准、快节奏发展蔬菜产业。从规划布局到温室建筑,从科学生产到市场营销,从新技术应用到组织管理,各个环节论证周到,规划具体,具有实际操作性。
高薪聘请山东寿光的专职技术员常年指导生产,参照寿光经验,建设日光温室,通过使用卷帘机、保温被等先进设施,棚均年产量5.5万斤,收入8.6万元。
合作社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荷兰长茄、日本小黄瓜、荷兰彩椒等10余个优良品种,引进全自动卷帘机、保温被、微灌等10余项新技术。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社员可增加效益30%。
合作社一期已投资1600多万元,连片流转土地300亩,新建大棚59座,分装车间1栋,初步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合作社二期将投资8500万元,流转土地500亩,建设高科技日光温室大棚98座、高智能温室1座、蔬菜交易市场1处;三期将投资5200万元,流转土地400亩,建设高科技日光温室大棚98座、全智能育苗温室1座。项目全部建成后,该合作社将成为豫西北地区集种植采摘、加工、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合作社成立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培训中心,常年邀请各地蔬菜种植专家前来传授种植技术。每逢专家前来授课,周围的农民纷纷前来旁听,时间一长,该合作社成了远近闻名的“免费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学校”,并辐射到周边几个乡镇。
打好营销牌,畅通渠道促发展
在市场化运作方面,锦田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将生产的蔬菜注册了“豫锦田”商标,建成专门的收购、分装车间,组建专业配送队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产品,统一组织销售,送货上门、送货到户。
如今,锦田蔬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有机蔬菜已经成为北京、上海、西安、兰州、郑州、洛阳等地各大超市、酒店和百姓餐桌上的抢手货。
由于基地的示范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户纷纷要求帮助建棚。已帮助三阳乡南田塘村、石庄村、博爱县金城村建成大棚30余座,并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种植农户获得效益的最大化。
近日,该合作社与日本株式会社积极洽谈,计划流转土地1000余亩,筹建南方小香葱种植基地和大型蔬菜冷冻脱水厂,形成完整的蔬菜产、储、销产业链,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带领农民抱团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