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詹长松
严格意义说,漆艺漆器并不算是焦作的特色产品。
却因几件事,又与这方水土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其一,据史书记载,秦汉两朝曾在各地设置手工制造业的管理机构——工官。而以现沁阳市为中心的河内工官,在汉时以生产兵器(弩机)和漆器著称,现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中存有上百件雕漆和戗金漆器。
其二,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部门在市区河南轮胎厂扩建施工中,曾发掘一座汉墓,出土漆器60多件,后因保存条件所限,全部风化损毁、令人扼腕。
其三,近年来,有关专家在南太行云台山北部山区发现了成片生长的野生漆树,这足以证明漆艺在焦作,有迹可循、有根可溯。
历史与现代的穿越,文化与技艺的传承,其间脉络清晰可辨。而把这些事情串在一起的,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沁阳女子靳丽萍——由她任董事长的沁阳市檀溪堂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不仅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漆雕工艺,填补了我省没有漆艺的空白,还成为了全国仅有的三家漆雕生产企业之一。
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传统漆艺在这片土地复活?在这个女子心中,又藏着怎样的激情与梦想?日前,记者专程赶赴沁阳,听她讲述一个关于漆艺漆器的产业畅想。
出生于1957年的靳丽萍,曾经营着一家生意红火的高档家具厂。而说起她与漆艺的结缘故事,却落入了窠臼。
2001年,靳丽萍的一位朋友从日本考察归来,带着日本产的木雕、漆艺工艺品给她看,并想请她仿制几件。按照样品,靳丽萍马上安排工人进行试制,没想到生产出的十几件仿制产品,从外形上看几乎真假难辨。朋友惊叹:“你做的这么好,为何不尝试生产这种附加值更高的工艺品呢?”
心生动念的靳丽萍马上行动,创办了河南省沁阳市神农旅游工艺厂,后又改名沁阳市檀溪堂文化产业园有限公司。通过查资料、做调研,靳丽萍兴奋不已: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了一件朱漆木碗,这一发现将中国漆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7000年。
心虽远,事难行。靳丽萍同时了解到的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传统漆文化与当代社会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其时承袭着明清雕漆传统的北京雕漆厂已经解体,北京金漆镶嵌厂也转向经营与漆艺关系不大的古典家具;山西新绛的云雕、四川成都的雕填、安徽屯溪的菠萝漆……都濒临失传。
难道任由几千年前的漆艺走向湮灭,最终失传吗?性格倔强的靳丽萍偏不认输。
2003年9月30日,靳丽萍至今仍清楚的记得:那一天,她带着工人师傅驱车赶往新绛县。那里的云雕案桌、围屏、首饰盒等产品畅销国内外,是新绛云雕漆器的主产地。
也许,是学艺的心情太过急切,靳丽萍一行在赶赴心中圣地的路上突遭车祸。于次年成行的靳丽萍,一下被那种以精工剔刻的彩云般的图案,以及用漆、画、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所征服。
漆艺到底为何物?又缘何日渐式微?
目前已开发出漆雕、云雕等八大系列近200多个品种的靳丽萍,以云雕为例,为记者补了一堂漆艺课。
云雕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漆艺术,历经唐、宋、元、明、清的磨炼,成为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门类之一。因其使用两种以上天然色漆在制好的木胎上有规律、逐层次地累积到一定厚度,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断面清晰可辨、黑红相间层层可见,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构成,故称 “云雕”。
“漆艺的特色在于以天然木材、生漆为主要原料,以手工制作为主。”已有39年漆艺经验的杜金成,专门负责熬漆、刷漆。他说,在实际运用中,要将熬制好的大漆,加入银珠、桐油等原料,调配成黑、红色漆,将漆盘脱胎经过渗底,分别刷黑红两种大漆各5层,再刷2遍面漆。如此1个漆盘要经历约45天的反复荫干,才成为雕漆胎体。然后,根据设计,漏印图案,再使用三角刀、钻刀、挠刀等专用工具,经过剔、钻、揿、挠、砂磨、推光和上蜡等工序,才最终成器。
时至今日,靳丽萍仍如是感慨:“自己是把半辈子的积蓄,都投到传统漆艺的研发中,还差点赔上性命。但能让这样的国之瑰宝得以传承,我不后悔!”
也许正是被靳丽萍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在外面漂泊几十年、现已80岁高龄的老漆雕艺人——原籍沁阳的成国顺,带着半个多世纪的技艺沉淀,从新绛回到了家乡,在檀溪堂传授漆雕技艺;清华大学漆艺研究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剑石也禁不住对靳丽萍竖起大拇指,并以清华美院的名义,与檀溪堂签订了合作协议。
也许在他们眼里,漆艺复兴的梦想,终于可以在檀溪堂这里有了照进现实的可能。但在靳丽萍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如何找到漆艺成器的现实产业路径,使之发扬光大。
对此,长期专注于焦作特色文化研究的“草根专家”宋宝塘认为,漆艺作为一种传统技艺,只有根植于怀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内涵,以焦作本地特有的风物人情为载体,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按照这一思路,檀溪堂采用传统手工艺的手法,利用天然大漆,创新“大漆调制工艺改进方法”,研发出“云雕古桌凳”、“竹林七贤”、“云台山”等漆雕工艺品,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其中,以朱载堉“劝世诗”、李商隐“无题”、韩愈“早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笔筒,和黑檀神农像等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作品获得国家专利,绿檀朱载堉笔筒、云雕《鲤鱼跳》还分别被北京中华世纪壇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收藏。檀溪堂的生产规模,也由原来的年产漆艺品26000件发展到60000件。
近年来,致力于古老漆器文明传承的檀溪堂,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2009年,河南省文产办对“檀溪堂”漆雕工艺拨付了60万元的奖励资金;2011年,河南省工信厅将檀溪堂认定为“河南省首批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国家财政部、河南省发改委先后将檀溪堂列为重点扶持单位。
2011年,总投资9500万元的檀溪堂文化产业园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在项目工地,记者偶遇正在现场察看工程进度的沁阳市王曲乡乡长靳莲。她说,沁阳将以此为依托,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沁阳文化产业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品牌。
在髹漆荫干房内,记者看到了成排摆放、正在荫干的漆器。“漆器对漆的要求很高。”杜金成告诉记者,大漆与聚氨酯、丙烯酸组成的化学涂料漆不同,其成分是天然漆酚、漆酶,是由漆树所产,也称天然漆。
“与化学漆相比,大漆刷起来有‘劲儿’,且不变色、最环保。”杜金成说,但大漆也很娇贵、会感冒。它只有在25度左右的温度和85度左右的湿度下才能保持漆酶的活性,否则就是病漆。
为此,檀溪堂投资近100万元,建成了面积268.75平方米、高2.85 米的地下髹漆荫干房。“它的坚固安全程度绝对不亚于人防工程。”靳丽萍说。
“无漆不成器。”靳丽萍说,木是胎,漆是魂。如此繁杂的传统漆艺一旦成器,回报给人们的是一种温润亲切的质感和含蓄内敛的光泽,且具防腐、防潮、防酸等特性,它甚至能消毒,防止大肠杆菌。“漆雕艺人对漆,每一次的把玩和摩挲都是一种享受。”说这话时,靳丽萍一脸的柔情。
为传承传统漆艺技术,檀溪堂通过实地考察,选择沁北太行山前约800亩闲置坡地,作为檀溪堂漆树园种植基地,并同云台山景区签订长期采割野生漆树协议,以实现种植、采漆、制漆、研发的系列化。
在漆雕车间,52岁的靳珍珍是从新绛县聘来的一名漆雕艺人,她从16岁开始从学徒工做起,已有36年的工作经验。在她的指导下,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国画专业的朱飞,正专心地雕刻一件漆盘。
如今,刚刚23岁的朱飞已是一名年轻的师傅,旁边有几个年轻的女孩在专注地观摩。靳丽萍告诉记者,她刚大学毕业的女儿陈俐宇,在深入了解漆艺漆器后,主动放弃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改行去了清华美院进修美术工艺,立志传承漆雕技艺。
成国顺、杜金成、靳珍珍、朱飞、陈俐宇……从这些技艺代代传承的漆雕艺人身上,记者看到了漆艺成器的产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