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产经观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班前会上晒“违章”
新经济视角下焦作特产如何转型系列报道③
老与新:新经济视角下的消与长
图片新闻
荣获央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古老漆艺的产业畅想
产经视角
产经视角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与新:新经济视角下的消与长
□微 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一开始,我们打算讲一组“老产业”的故事。

  但凡老产业,首先在于地方特色,且多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根据这一标准,我们最终把目光转向了武陟油茶、沁阳驴肉、博爱竹编、柏山缸、孟州澄泥砚、檀溪堂漆艺……这些能体现焦作历史文化特色的“老产业”。

  然而,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时刻感觉到一种艰涩与困顿。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老产业破茧成蝶,比如武陟油茶、五里源松花蛋等借着焦作山水声名鹊起的春风,入选我市特色旅游商品,走向市场。

  但同时,也难免有一些诸如柏山缸等老产业,在新经济条件下,越走路越窄,慢慢湮灭于历史长河的河滩上,且痕迹渐无。

  产业消长,不仅与其经济周期有关,更与其身处时代密不可分。比如上世纪中后期,由于历史悠久、工艺精美、产品对路,在博爱竹区的30多个村庄都盛产竹器产品,并在怀川地区流传下了:“许良竹椅泗沟篦,牛磨门帘南道篮,辛庄簸箩中道耙,下水磨竹筷、冯竹园筐,清化竹货名远扬”这样的民谣。

  而如今,曾经辉煌的清化竹器,却沉沦在衰败没落的边缘,境遇尴尬。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塑料、不锈钢等工业化制品的外在冲击,致使竹器在百姓生活中不再不可或缺,甚至处于劣势。同时,又因博爱竹林的日益减少致使原料短缺。更重要的是,从事手工竹器的匠人,其比较收益远远低于其他行当甚至是外出打工的收入,这让年轻一代缺少了技艺传承的动力。

  正如苏轼诗云:“帝道有强弱,天时或长消。”更何况一个产业的消与长,其背后必定有其规律可循。但我们要讲述这些“老产业”消长的目的,不在于为某个产业的消亡而扼腕,而在于在新经济视角下,怎样去重新审视这些老产业,尽可能地为其寻找新出路。

  毕竟,这些历史文化衍生出来的老产业,都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我们只有深入探究如何有效利用并合理开发,使其不但不在封闭中逐渐衰亡,而且还能衍生出新的文化和产业生命力才是正道。

  如今,在这个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变化的新经济条件下,不仅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而且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的经济特点。

  消与长聚门,老与新同根。在此新经济视角下,我们这些渗进着文化基因的老产业,其新出路在何方?对此,长期专注于焦作特色文化研究的“草根专家”宋宝塘提出,焦作特色产品的开发,应根植于本地历史文化中,开发独具“很中原,最焦作”烙印的地域文化产品。

  除此之外,老产业要焕发新生机,还应该在创新商业模式上下工夫,以高科技“嫁接”老产业,走创新发展之路,走品牌战略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