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军
实习生 岳 静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评选中,我市著名剧作家、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创作的话剧《红旗渠》获得曹禺剧本奖,这是他继6年前以京剧剧本《霸王别姬》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后再次获此殊荣。昨日,杨林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写戏,我属于半路出家。在做编剧之前,我当过10年的戏曲演员、16年的导演,后来才退到幕后当编剧。”杨林说。喜欢清静、不擅言辞的他把剧本当做一个载体,把在生活中的感受、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诉说给大家,甚至把自己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也拜托剧中人物在戏里来实现。
杨林说,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出生于河南林州的他自幼家境困难,在剧团当过名角,嗓子“失声”后干过戏剧导演,后来失业下岗。迫于生计,数十年间,他到处去打工,干过农村响器手、杂志社自由撰稿人、澡堂洗衣工等,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艰苦岁月的磨炼让杨林逐渐学会了适应,也养成了用写戏来表达情感、抒发感受的习惯。
正是这种倾诉表达的习惯,才使得杨林十年时间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创作于2002年的现代京剧《霸王别姬》,2004年由广西京剧团首演,2006年获得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有趣的是,在排练、上演《霸王别姬》之前,广西京剧团早已被撤销10年了。演出该剧之后,广西京剧团不仅因此恢复了建制,而且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重点省级京剧院团”,一部戏让一个剧团起死回生。所以,在广西戏曲界有“杨林一个剧本救活一个剧团”的说法。
2007年,杨林创作的豫剧《常香玉》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文华剧作奖”。 同年,他创作的豫剧《谢延信》获省、市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戏剧大赛金奖、优秀剧本奖等。短短几年,杨林凭借创作起点高、作品成活率高等特点,在中国戏剧界异军突起,成为我省唯一拥有“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文华大奖”和“文华剧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三项国家大奖的剧作家。
话剧《红旗渠》完成于2011年,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景式的叙述方式描绘了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凿“人工天河”的历程。此剧由河南省话剧院搬上舞台,演出后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好评。2011年7月29日,省委书记卢展工看过之后称赞说:“这台剧目通过多个情景剧组成的一台史诗般的话剧,展示了一种精神,就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两句话、四个字。一句是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句是奋斗:艰苦奋斗,持续奋斗,持续艰苦奋斗。”
“话剧《红旗渠》是我献给父亲的一部作品。”谈到《红旗渠》剧本的创作时,杨林说,“我是林县人,对红旗渠有着深厚的感情,修建红旗渠就是我父亲那一代人做的事情。父亲在剧团从事编剧多年,写一部反映红旗渠的剧本是他的最大心愿。应父亲的要求,我开始动笔写《红旗渠》,但我拖拖拉拉地写了四年,剧本还没写完,父亲就去世了,这成为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回忆往事,杨林心情黯然。
“话剧《红旗渠》虽是艺术作品,但精神是真实的。人活着必须有一种精神,多年来红旗渠精神不消失、不褪色,就因为它是河南人精神的象征。”杨林说。
在谈到他的作品获奖率为何如此之高时,杨林说:“写戏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我唯一的说话方式。我把写戏看做是上天赐给我说话的机会,我希望能够说得精彩、说出个性、说出思想。因此,我必须深思熟虑、字斟句酌,不辜负上天对我的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