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爱国卫生运动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1960年,毛主席亲自起草了《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指出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
为了加强领导,1952年成立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主任、有关部委领导同志参加的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之后,各省、区、市及地、市、县相继成立了爱卫会。爱国卫生运动从一开始就坚持社会大卫生观念,在各级党政领导下,爱卫会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合作,广泛发动群众,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卫生防病工作。
1952年,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彻底粉碎了美国发动的细菌战争。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初期,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把爱国卫生运动写进国家宪法,纳入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大作宣传,大造声势,各级领导带头,大搞群众运动,破除封建迷信,改变不良卫生习惯;防治鼠、蝇、蚊、臭虫,减少疾病;打扫卫生,清除垃圾粪便,疏通沟渠;农村管水管粪,改水、改厕、改圈、改灶、改造环境,改变了城乡脏乱差,提高了环境质量、生活质量。
“文革”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城乡出现了新的脏乱差,某些传染疾病发生,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1978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重建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为主任的中央爱卫会,制定“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施得力,持之以恒”的十六字方针,爱国卫生运动又得以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给爱国卫生运动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精神文明从卫生做起,实行目标管理,开展达标活动,检查评比,使爱国卫生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发展很快,投资环境和城市面貌迅速改善。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显著成绩,环境质量不断提高。防治鼠、蝇、蚊、臭虫、蟑螂达标地区和单位越来越多,鼠虫密度明显降低。健康教育逐步深入,群众卫生科学知识水平和自我保障能力日渐提高。科学研究、卫生法制建设和国际交流等都有新的发展,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卫生先进地区和单位,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
50年的实践证明,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创造的成功经验,完全适合我国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卫生工作方式。
展望未来,爱国卫生工作任重道远。新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必须坚持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为目标,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以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为载体,以解决社会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突破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爱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