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实习生 丰 磊
尽管已经退休多年,但他对中医事业的痴心和专一,仍让同行赞叹不已。他的每一天,都离不开中医:上午,行医问诊,救死扶伤;下午,宅在家中,苦读中医书籍。他,就是王骧腾,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中医。
从事中医 是他无悔的选择
王骧腾是山西省万荣县人,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那时候,他是家乡人的骄傲,是当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
其实,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他对中医一窍不通。当时,他之所以报考中医,是因为有两件事深深影响着他:一是初中毕业的他去县城参加升学考试时突然昏厥,病情危急,在班主任黄老师的守护下,在县中学校医费老师的抢救下,才将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多年以后他才知晓,当年他患的是“疫毒痢”,古人云:病此者,多死少生;另一件事是发生在1961年夏季的一天,他的母亲忽然患病,躺在地上呻吟不止,他急忙跑到公社医院请医生,只见几个医生围坐在医院大门口打扑克,尽管他说明来意,但他们还是漫不经心地说,等打完扑克再出诊,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从此,他萌发了从医的志向。
1973年,王骧腾从昆明一家铁路医院调到焦作市人民医院工作。3年后,市中医院成立了。由于当时中医人才匮乏,王骧腾又被市卫生局派到市中医院工作,并担任起内科病区(西区)负责人的工作。从此,王骧腾在中医这片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此后,他的中医事业步入辉煌期,先后荣获焦作市劳模、河南省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焦作市十大名老中医等称号。
后来,有人问他,从市人民医院调任到市中医院工作,你后悔吗。他说,不后悔,因为是市中医院,让他从事的中医事业得以发扬光大。
不仅如此,王骧腾通过中医辨证施治,让60岁就患上冠心病的父亲一直得到格外的照顾。即使是在2005年,他的父亲患上了缺血性心肌病,他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让父亲在闯过“鬼门关”后,竟奇迹般恢复健康。而此前,他查阅国外医学文献,患此病的患者仅能存活一到两年。如今,92岁的父亲身体非常健康。
发展中医 是他不懈的追求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王骧腾本着“继往创新,求真务实”的从医理念,博采众长、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发展中医事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长期以来,心血管病一直是医学领域里研究的热门课题,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西医在冠心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举世瞩目。但是,西医在这一领域中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部分顽固性心率失常和慢性心率失常难以得到改善和纠正,一些西药的毒副作用和昂贵的治疗费用让患者难以承受,生活保健方面更是一大弱项。在王骧腾看来,这些恰恰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在冠心病的防治中,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人到50岁后,常是冠心病发生的高峰期。王骧腾认为,这种现象与人体肾气盛衰的规律极为密切。由此,王骧腾创立了益肾疏肝法作为冠心病治疗的基本治则,标本兼治,施用于临床,解决了西药治疗中的难题,凸显了中医疗法的优势。多年来,他创立益肾疏肝法系统观察治疗复杂型冠心病数百例,患者均是经西医确诊治疗多年疗效较差,无奈求治于中医的患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已在社会上传为佳话。
同时,他还结合临床,研制出“冠心舒”等专方专药。其中,他提炼筛选、科学组方,研制出的“脉通宁”冲剂,以神奇的疗效享誉山阳,现已成为市中医院自制药中的热销产品。
传承中医 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4年,从医30多年的王骧腾退休了。但是,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他发挥余热、坚持应诊。对王骧腾来说,中医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事业。
为了振兴中医,王骧腾将自己多年行医的成功经验写成一篇又一篇论文,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学。目前,王骧腾创立了益肾疏肝法作为冠心病治疗的基本治则已成功在我市大面积推广,并传至我国部分省市,获得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赞同。
2006年,为了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市卫生系统在中医界举办了拜师结对活动,让年轻的中医医生学习、传承名中医的学术经验。市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张继磊受拜于他的名下。为了让年轻的医生尽快成长起来,王骧腾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和经验全部予以传授。他说:“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作为市中医院的一员,我有责任传承和发扬中医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
王骧腾(左)和年过九旬的父亲在公园散步。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摄